第1章 。十一千赫的弦外之音
雨滴顺着苏州博物馆的玻璃幕墙蜿蜒而下,在钢化玻璃上拖出透明的尾迹。沈听樾的指尖悬在声波分析仪上方三寸,显示屏突然跳出一段锯齿状曲线,像被惊扰的蛇群昂起的头颅。
"《幽兰》第西段的泛音。"他摘下BOSE降噪耳机,喉结随着琴音轻微滚动,"左手无名指第二关节按压力度比标准指法重0.7牛,导致11.3kHz泛音出现异常谐波。"
助理小林顺着他的视线望去。琴案后的女子一袭黛青旗袍,盘扣系到最上面一颗,露出的脖颈线条像官窑瓷器的弧度。她翻腕时,虎口处淡得几乎看不见的墨痕一闪而过——那是个很建筑的印记,长期夹着测绘笔的人才会在虎口留下这样的勋章。
"温昭宁。"钢笔在Moleskine记录本上洇出墨点,沈听樾自己都没察觉说了出声,"苏州园林保护研究所的古建修复师,专攻明清木构建筑。"他顿了顿,"她按弦的力度和七年前一模一样。"
最后一个泛音的余韵在空气里颤动,温昭宁突然抬头。监控屏幕里她的眼睛像两颗浸在泉水里的黑玛瑙,笔首望进镜头后的世界。沈听樾呼吸一滞,七年前拙政园的雨声突然灌满耳膜。那时他躲在假山后采集声景数据,十七岁的温昭宁穿着蓝白校服,突然指着他的方向说:"听啊,那些叠石里有回声在哭。"
琴凳上静静躺着一张对折的便签纸。温昭宁展开时,松木混着雪茄的香气扑面而来。纸上用0.3mm铅笔写着两行字:
"11.3kHz泛音异常
建议检查琴轸松紧度
——听澜科技 沈听樾"
她的指尖在落款处微微发颤。这个笔迹和七年前夏令营评审表上的批注一模一样,那个从不露面却总在她设计图角落写满建议的匿名评委,原来长着这样一双能洞穿琴弦秘密的眼睛。
窗外雨势渐猛,温昭宁把便签夹进《古建筑声学特性研究》扉页。这本书第37页被她撕去做了去年古亭修复的草稿,残存的纸缘还留着半个钢笔画的侧脸轮廓。当时她刚看完《建筑学报》上沈听樾的专访,那篇《声学成像技术在古建修复中的应用》里提到的频谱分析法,和她大二时被教授否决的课题构想惊人相似。
"温工,茶歇室有姜茶。"同事在门口提醒,"您脸色有点白。"
茶歇室的落地窗前,沈听樾正在和研究会会长交谈。逆光中他的轮廓像被炭笔勾勒过,白衬衫袖口露出半截银色腕表。温昭宁注意到他握杯的姿势——中指第一个关节微微内扣,那是长期操作精密仪器的人特有的习惯。
"......明代彩画保护确实需要创新。"会长的声音飘过来,"听说听澜科技新研发的纳米材料?"
沈听樾的视线突然越过会长肩膀。温昭宁慌忙低头,姜茶在纸杯里晃出危险的弧度。等她再抬头时,茶歇室只剩半杯还在旋转的咖啡,杯底压着张烫金名片。
暴雨敲打玻璃的声音越来越急。温昭宁翻开工作手册,最新一页记录着今天发现的琴弦异常。写着写着,笔尖不自觉勾勒出一个侧脸轮廓——挺首的鼻梁,微微下垂的眼角,和杂志专访照片上分毫不差。
与此同时,地下停车场的特斯拉Model S里,沈听樾正在更新数据库。车载显示屏亮起:
【声纹样本WZN-2023收录完成
与WZN-2009匹配度91.7%
情绪波动指数:0.63(正常范围0.3-0.5)】
他点开详情页,频谱图上那个异常的波峰被标红放大。七年前在拙政园录制的少女笑声正在车厢里回荡,和今天古琴的泛音在相同频率产生共振。
雨刷器在挡风玻璃上划出扇形轨迹。后视镜里,温昭宁撑着一把靛蓝色油纸伞走出博物馆,伞面上绘着《千里江山图》的局部。沈听樾的手指悬在中控屏上方,最终还是没有按下喇叭。他看着那道身影在雨幕中渐行渐远,像一幅被水晕开的宋画。
温昭宁在公交站台抖落伞面上的水珠。手机突然震动,是所长发来的微信:
"下周三杭州六和塔修缮项目启动会,听澜科技负责数字化建模,你代表我们所参加。"
雨丝斜飞进站台,打湿了那本《古建筑声学特性研究》的扉页。便签上的字迹微微晕开,却依然能看清那个力透纸背的签名。温昭宁用指腹轻轻纸面,突然想起七年前夏令营最后一天,她在匿名问卷上写的问题:"为什么我的设计图总有铅笔批注?"
当时得到的回复是:"因为有人相信,所有美好的结构都值得被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