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古窑遗址的晨雾还未散尽,沈昭己经蹲在龙窑遗址的残垣边。她颈间悬挂的瓷片吊坠突然泛起温润的釉光,投射出层层叠叠的火焰纹声波图谱。
"爸爸,这座窑记得它烧制的每一件瓷器。"她的指尖轻触窑壁上斑驳的窑汗,"最清楚的是永乐年间的那窑甜白釉,出窑那天下了场太阳雨。"
沈听樾的量子热辐射仪立即发出低沉的嗡鸣。数据显示,窑壁的耐火土中形成了独特的结晶结构——那些看似普通的硅酸盐晶体,实则构成了精密的温度记忆矩阵。温昭宁的考古刷悬在半空,她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考察这座古窑时,曾莫名闻到若有若无的甜白釉香气。
"《陶说》记载..."林教授展开明代刻本的手指微微发颤,"窑火通灵,能记三生..."老人的声音戛然而止。沈昭的声波积木己自主排列成完整的龙窑模型,每一块含有高岭土的积木都在播放不同的烧制声频,组合起来竟是《天工开物》记载的"窑变"全过程。
---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古窑遗址,程叙白带来的AR设备正在重现明代烧窑场景。当虚拟窑工投入松柴时,沈昭突然捂住鼻子:"不对!他们用的不是这种松木!"
她撒出的特制积木迅速捕捉到窑壁中的分子记忆,重组出更精确的燃料配比。温昭宁的考古笔记自动翻页,显现出女儿用窑灰绘制的火焰波形——与景德镇秘藏的《御窑记事》完全吻合。
"量子隧穿效应。"沈听樾调整全息投影,窑火光谱在空中舞动,"高温使瓷土中的金属粒子形成了穿越时空的共振通道。"他的眼镜片反射着复杂的分子运动轨迹,那是窑变过程与女儿脑电波产生的奇妙谐频。
---
暮色中的遗址保护区,沈昭用声波积木复烧的釉里红突然呈现出完美的"宝石红"。林教授珍藏的永乐釉里红与沈听樾的光谱仪同时震颤,数据显示:女儿重现的铜红呈色机理,与故宫藏品完全一致。
"外公说窑火有魂。"小女孩将新烧的瓷片对着夕阳,釉面流转着神秘的光晕,"爸爸说这是等离子振荡。"
温昭宁望着瓷片上"灯草边"的微妙变化,突然明白为何怀孕时最安稳的梦境总是窑火熊熊——那是生命对文明火种的本能眷恋。
---
星辉满天的古窑遗址上,沈听樾的眼镜片映出三组数据:窑壁记录的火候曲线、女儿今日收集的烧制声纹、妻子孕期的体温波动图谱。三条波形在1800℃的特征峰处完美重叠——这是官窑瓷器特有的"千峰翠色"形成温度。
夜风拂过,沈昭枕边的瓷土积木正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其中代表摇光星的那块,泛着与永乐甜白釉完全一致的青白色泽,仿佛在诉说一个跨越六百年的火艺传承。在这个被窑火照亮的夜晚,每粒瓷土都成了文明的种子,将过往与未来熔铸成永恒的a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