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AM | 苏州老宅·餐厅
沈昭把麦片碗推得老远,陶瓷与红木餐桌碰撞出清脆的响声。沈听樾的智能手表立刻震动,显示屏跳出「82分贝,频率分析:儿童抗议声波」。
"我要吃外公买的粢饭团!"五岁的小脚丫在椅子横档上踢出节奏,"不要爸爸的营养麦片!"
温昭宁从修复图纸上抬起头,发现丈夫正偷偷调整餐桌下的声波阻尼器——那套他上个月研发的"家庭和谐声学系统"。
"林工十分钟后到。"她按下沈听樾的手,"你确定要在早饭时间测试降噪功能?"
话音未落,门铃响起。林教授拎着传统竹制食盒站在门口,食盒里飘出粢饭团的糯米香,还混着某种可疑的电子音——温昭宁敏锐地发现食盒底部闪着蓝光。
"最新研发的智能保温系统。"老教授得意地敲敲食盒,"根据昭昭的咀嚼习惯自动调温。"
沈听樾的眼镜片寒光一闪。
---
09:00 AM | 拙政园修复现场
温昭宁正在指导团队修复明代花窗,手机突然震动。家庭群聊里弹出三条消息:
【林工】:带昭昭参观丝绸博物馆(附女儿操作传统织机照片)
【沈听樾】:织机分贝值超标(附声纹分析图)
【昭昭】:爸爸我的小兔子织好啦!(附歪歪扭扭的织物照片)
她笑着锁屏,抬头发现实习生们正偷瞄她的表情。
"温老师,"年轻女孩鼓起勇气问,"您是怎么平衡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的?"
远处传来古琴试音的声音。温昭宁指向正在调试声学监测设备的工程师团队:"看见那个穿白大褂的了吗?他连我喝水的频率都要记录。"
"但昨晚..."她眼神柔和下来,"他熬夜帮我复原了失传的'鱼鳞榫'咬合角度,用的就是给女儿设计的积木编程原理。"
---
03:15 PM | 平江路茶馆
沈昭坐在两位"科学家"中间,面前摆着三套截然不同的茶点:
左边是外公的"声律松糕",每块都刻着古琴减字谱,据说按正确顺序食用能奏出《梅花三弄》;右边是爸爸的"频谱和果子",用食用色素标记着不同营养素的声波吸收率;中间是妈妈悄悄塞给她的玫瑰酥——什么高科技都没有,就是好吃。
"昭昭先吃哪个?"两位教授异口同声。
小女孩眼珠一转,突然指向窗外:"无人机!"
趁大人们回头,她迅速把三样点心叠成"三明治",啊呜咬出个月牙。温昭宁从茶汤里看见女儿的倒影,那狡黠的笑脸像极了她当年在六和塔顶恶作剧的模样。
---
07:00 PM | 老宅后院
沈听樾正在调试他为女儿设计的"星空投影仪",设备却突然播放起苏州评弹——林教授偷偷改写了程序。
温昭宁端着陈皮茶走近时,听见丈夫低声嘀咕:"...传统声学的脉冲响应确实有可取之处..."
月光穿过百年紫藤,在石板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沈昭抱着会背古诗的智能布偶跑来,后面跟着非要给玩偶安装昆曲芯片的外公。
"妈妈!"小女孩扑进她怀里,"外公和爸爸又在吵架了!"
温昭宁亲亲女儿的发顶:"那不是吵架,是..."
"——是爱的频率调试。"沈听樾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拿着被岳父改造过的投影仪。
林教授得意地捋着胡须,突然打了个喷嚏——沈听樾研发的"智能花粉监测器"正在院角闪着绿光。
---
09:30 PM | 主卧
温昭宁擦着头发走出浴室,发现沈听樾正在分析女儿今日的声纹数据。屏幕上的波形图旁标注着:
? 快乐峰值(尝玫瑰酥时):11.3kHz
? 专注波动(玩织机时):与母亲修复古建时相似度89%
"林工今天问我,"她取下丈夫的眼镜,"要不要送昭昭去学古琴。"
沈听樾调出一段频谱:"她的指甲硬度适合琵琶。"
窗外传来夜巡的梆子声。温昭宁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躲在假山后的少年,如今正用同样的执着记录着女儿成长的每个声波。
他的吻落在她耳后,那里有粒小小的痣——既是声学设备的基准点,也是时光埋下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