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从比亚迪到赛力斯,可能就是未来新能车的两个主流发展模式。
比亚迪提的智驾平权,其实也是对华为的妥协,怎么算妥协,就是告诉大家,目前真正的智驾他们搞不了,但智驾里简单的功能他们还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是低成本的实现。
他们这么一喊,其他新势力都不傻,马上就跟,所以几乎是新能源车企,都拿出了自己的智驾平权方案,就是多装几个智驾设备,实现自动驾驶的能力,但对安全性方面可能除了华为,暂时没有哪家能拿出成熟的方案,这个情况也许下半年会更清晰。
那华为在汽车板块上的具体投入是什么情况呢?
车 BU 整体投入——约600 亿 - 700 亿元(研发 400 亿 + 生产 158 亿 + 市场 50 亿)。
研发投入:2019-2024 年累计研发投入约400 亿元(2019-2023 年 300 亿元 + 2024 年 100 亿元)。其中,智能驾驶(ADS)、鸿蒙座舱、车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占比超 70%。
生产与供应链:问界专属超级工厂(如重庆工厂)建设投入超20 亿元,2024 年智能化部件发货量达 2300 万套,采购成本占营收比例约 60%(2024 年车 BU 营收 263.53 亿元,对应采购成本约158 亿元)。
市场与渠道:利用华为 1000 + 门店和线上渠道销售,渠道建设及运营成本累计超30 亿元;2024 年问界 M8、M9 等车型营销费用超20 亿元。
固态电池专项投入——约103 亿 - 155 亿元。
研发与合作:自 2012 年起布局固态电池,累计投入约100 亿 - 150 亿元,涵盖硫化物电解质、硅基负极等核心技术研发,以及与卫蓝新能源、宁德时代的联合研发。
量产准备:10Ah 级软包电池中试线建设及样车测试费用约3 亿 - 5 亿元,计划 2027 年小批量装车。
华为通过 “技术自研 + 生态合作” 模式,在智能驾驶、固态电池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其投入强度和研发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预计 2025 年智能汽车业务收入将突破 500 亿元,成为全球智能汽车核心供应商之一。这种战略布局不仅巩固了华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地位,也为其未来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全面竞争奠定基础。
所以也就是华为在研发投入上可以和比亚迪对抗,而且华为也还是在和宁德时代联合的情况下进行这次PK的。
华为与宁德时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呈现全链条、多维度的技术协同特征,双方通过技术互补 + 生态整合模式,在电池研发、智能驾驶、充电网络等领域形成深度绑定。
巨鲸电池 2.0:华为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 6C 超充电池,采用麒麟电池架构(极柱朝上、大面液冷),增程版 65kWh 电池 10.5 分钟可充至 80%,充电功率达 600kW,支持 “一秒一公里” 的补能体验。
超充万站计划:宁德时代联合华为、星星充电启动 “超充万站计划”,2025 年覆盖 100 城 1 万站点,华为提供液冷超充桩(功率 600kW),采用单手操作、水电隔离设计,噪音低于 55 分贝。
硫化物电解质:双方联合发布西项固态电池专利,涵盖氮掺杂硫化物材料(华为专利 118899435A)和相变增韧剂(宁德时代专利 119036804A)。华为的氮掺杂技术使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升至 0.75mS/cm 以上,较传统硫化物提高 30%;宁德时代通过相变增韧剂解决固态电解质脆性问题,界面稳定性提升 40%。
中试与量产规划:宁德时代建成 10Ah 级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华为同步推进 350Wh/kg 硫化物固态电池的工程验证,计划 2027 年在问界 M9 等高端车型实现小批量装车,2030 年规模化量产。
赛力斯和北汽蓝谷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各自车型的研发投入和产能建设投入。
赛力斯算是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享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