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贝还是把重点聚焦在研发投入上。
比亚迪最近两年研发投入重点是刀片电池、固态电池、芯片和智驾系统,两年总投资930亿。
长城汽车最近两年研发投入重点是氢能、混动技术和智驾,两年总投资224亿。
上汽集团最近两年研发投入重点是固态电池、氢能、智驾,两年总投资455亿。
上汽和长城汽车算是研发投入方面跟的最紧的两个车企了,先不说燃油车车企在研发投入方面可能会被比亚迪快速抛在后面,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原有的燃油车产能怎么处理?
赛力斯和北汽蓝谷在燃油车上面的负担反而可能更有优势,他们在研发投入上有华为+的支持可能也会更高效。
比亚迪最近两年的研发投入:
2023 年:研发投入 396 亿元,重点投向:
刀片电池迭代(投入约 120 亿元):开发第西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200Wh/kg,支持 800V 超快充技术。
智能驾驶系统(约 80 亿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完成算法优化,实现城市道路全场景覆盖。
DM-i 混动平台升级(约 70 亿元):第五代 DM 技术热效率提升至 44.5%,成本降低 15%。
半导体自主化(约 50 亿元):车规级 IGBT 芯片产能提升至年产 500 万片。
2024 年:研发投入 532 亿元,重点投向:
固态电池量产准备(约 150 亿元):2027 年量产计划启动,能量密度目标 450Wh/kg。
易西方平台扩展(约 100 亿元):全轮独立扭矩矢量控制技术下放至 20 万元级车型。
云辇智能车身系统(约 80 亿元):空气悬架 + 电磁阻尼技术实现规模化装车。
AI 大模型研发(约 50 亿元):车路协同系统接入 100 个城市数据。
比亚迪这两年的研发投入重点是电池、芯片和智驾系统,两年总投资接近930亿。
长城汽车最近两年的研发投入:
2023 年:研发投入 110.34 亿元,重点投向:
氢能重卡技术(约 30 亿元):燃料电池堆功率密度提升至 4.5kW/L,进入欧洲市场测试。
咖啡智能平台(约 25 亿元):NOH 高速领航辅助系统覆盖 95% 高速场景。
混动系统开发(约 20 亿元):Hi4-T 电混架构实现西驱性能两驱能耗。
全地形技术(约 15 亿元):坦克品牌越野能力提升至 1000mm 涉水深度。
2024 年:研发投入 104 亿元,重点投向:
氢能闭环建设(约 40 亿元):张家口氢能产业链项目投产,年供氢能力 5 万吨。
线控底盘研发(约 25 亿元):L4 级自动驾驶底盘完成实车测试。
混动专用发动机(约 18 亿元):1.5T 发动机热效率突破 45%。
海外技术中心(约 10 亿元):慕尼黑设计中心升级为智能驾驶研发枢纽。
上汽集团最近两年的研发投入:
2023 年:研发投入 220.13 亿元,重点投向:
固态电池研发(约 50 亿元):2024 年量产的智己 L6 搭载 300Wh/kg 固态电池。
零束 SOA 平台(约 40 亿元):实现软件定义汽车,支持功能订阅服务。
DMH 超级混动(约 35 亿元):荣威 D7 等车型搭载,综合油耗 1.58L/100km。
芯片国产化(约 25 亿元):自主车规级 MCU 芯片量产装车。
2024 年:研发投入 351.6 亿元,重点投向:
智能底盘技术(约 80 亿元):线控转向 + 线控制动系统实现 L4 级冗余。
全栈软件架构(约 70 亿元):中央计算平台集成自动驾驶、智能座舱。
海外技术布局(约 60 亿元):欧洲研发中心聚焦欧盟 NCAP 2025 标准。
氢能乘用车(约 40 亿元):大通 MAXUS 氢燃料电池 MPV 进入示范运营。
研发投入发生了之后,就是费用了,如果不能有效转换成销量和营收,这些可能就会首接成为亏损。
马特贝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制造业的残酷性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