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一年
洪武二十一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洪武二十一年 > 第 16 章 大明如今的路况

第 16 章 大明如今的路况

加入书架
书名:
洪武二十一年
作者:
云陵一梦
本章字数:
6322
更新时间:
2025-05-31

既然得到了秦逵大力支持的态度,朱标心中的许多计划和想法,现在都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朱标转向秦逵,语气严肃的说道:“秦大人,您作为工部尚书,想必对大明目前的基础工事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否请您详细地为我讲解一下咱们大明目前的路况现状。”

秦逵先是微微一愣,但很快便恢复了常态,他开始详细地向朱标介绍道:“回殿下,目前我国的路况状况相当复杂。以京师、首隶以及南方各经济发达省份为例,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大部分的官道都铺设了石板,但这样的道路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至于北平、太原、辽东等地,作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官道多为夯土官道,由于军事运输的频繁,道路遭受风沙和冻融的破坏非常严重。近年来,朝廷财政紧张,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道路的修缮,因此这些地方的路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再来看西川、贵州、云南等地区,由于山地众多,道路多为栈道与土路相结合,通行极为困难。以云南为例,一份奏报想要传达到京城,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还是在紧急的军报情况下。如果是民间的信件,甚至可能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

听完秦逵的详细描述,朱标不禁眉头紧锁,作为穿越者,他很清楚路况的好坏对于国家的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虽然他之前己经意识到古代的路况无法与现代相比,但他没想到实际情况竟然如此恶劣...

云南到南京,两千多公里的距离,军报竟然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送达...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朱标沉思了片刻,然后缓缓地开口:“秦大人,从您的描述来看,我大明的路况问题确实非常严峻,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恐怕会逐渐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

秦逵听到朱标的话,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他深知朱标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作为工部尚书,他自然希望能够改善国家的路况,但无奈朝廷财政紧张,一首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殿下所言极是,下官也一首在为这个问题感到忧心。只是,改善路况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而且目前大部分的徭役都在九边重镇进行工事建设,朝廷在短期内恐怕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秦逵无奈地向朱标解释道。

朱标点了点头,脑海中不断的回想起前世水泥的制作方法。

如果能够将水泥制作技术引入到大明,那么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将会大大降低,路况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只是以大明现如今的工事水平,能不能造出水泥,他也不是很确定,所以在犹豫了片刻之后,才缓缓开口询问道:“秦大人,我有一个想法,或许可以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秦逵闻言,脸上露出好奇的神色,静静地等待着朱标的下文。

朱标继续说道:“我想尝试一种新型的路面材料,这种材料制作成本低廉,且耐用性极强。如果试验成功,我们或许可以用它来铺设道路,从而大大降低道路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秦逵听到这里,眼睛一亮,他立刻明白了朱标的意图。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种材料,那么大明的路况问题将有望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殿下,这是真的吗?如果真的有这种材料,那下官愿意全力配合殿下进行试验和推广!”秦逵激动地说道。

朱标苦涩一笑,沉声道:“秦大人,您先别高兴的太早,能不能造出符合要求的材料,还需要试验后才能确定。”

于是,朱标开始详细地向秦逵介绍起自己脑海中的水泥制作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技术来改善大明的路况。

实际上,水泥的生产过程并不复杂,其主要的原材料也是很常见的石灰石和黏土。通过将这些原材料进行破碎和混合,然后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煅烧,就可以得到所需的熟料。

接下来,将熟料与适量的石膏进行混合并研磨,就可以成功地制成水泥。

尽管在后世,水泥可能并不是修路材料中最好的选择,但它无疑是最经济实惠的材料,同时也是最易于操作和使用的材料。

以大明目前的工程技术水平来看,想要制造出沥青这样的材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秦逵在听完朱标关于水泥的构想之后,脸上展现出了深思的表情。

虽然他未曾亲眼目睹水泥的制作过程,但凭借他多年积累的工事经验,他能够想象出在制造水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挑战。

“殿下,您认为,这些混合后的材料需要在什么温度条件下进行煅烧?虽然我们没有独立的工事,但是工部拥有用于冶炼金属的窑炉,不知道是否可以尝试一下?”

朱标经过一番沉思后,缓缓地摇了摇头:“先不讨论是否可行,即便能够成功,水泥的生产方法也必须保密。老规矩,我们还是应该在西山进行实验,孤会亲自设计用于煅烧水泥的窑炉。”

秦逵听后微微点头,他理解朱标的担忧。毕竟,这种新型材料的生产方法一旦泄露,可能会被其他势力所利用,从而对大明的安全构成威胁。

他继续询问:“殿下,那么关于实验所需的人员和物资,您有何安排?”

朱标思考片刻后回答说:“人员方面,可以从工部调派一些经验丰富的工匠;至于物资方面,石灰石和黏土应该不难获取,至于其他辅助材料,我会列出详细清单,你安排人手去准备。”

秦逵点头表示理解,并将朱标的话一一记录下来。

随后,朱标又转向杨靖。

“虽然水泥的原材料成本并不高昂,但是能够修路的工人却不易寻得。正如你所言,目前大明的徭役都集中在九边地区,因此我们需要支付费用去雇佣工人,这也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杨靖毫不犹豫的拍着胸脯道:“殿下放心,这几日各地转运司会将银子运到京师,届时户部一定全力支持。”

朱标点了点头,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感到了一阵疲惫,所以挥了挥手道:“行,那两位大人就退下吧。”

秦逵和杨靖见状,不敢再多打扰,连忙躬身行礼,退出了房间。

待两人离开后,朱标独自一人坐在书房内,陷入了沉思。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的脑海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即使是在大明这个古老的时代,他依然能够想到许多能够充实国库的方法。

比如,他可以借鉴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实行一条鞭法,或者效仿雍正帝的政策,实施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及官绅一体纳粮等措施。

此外,他还可以考虑引入现代的金融体系,比如发行国债,以此来鼓励商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税收。

他甚至可以借鉴西方的工业革命,引入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让大明迅速走上富强的道路。

然而,这些想法的实施都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一步步地去推进,不能急于求成。

在小说爽文中,常常看到主角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但这种情形在真实的历史中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任何改革都会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引发剧烈的反弹和抵抗。

大明目前的局势是刚刚平定的江山,民生凋敝,外部有强敌环伺,内部则依赖于朱元璋的铁血政策才维持着目前的稳定。

因此,大明现在就像走在钢丝上一样,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朱标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的脑海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他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始实施,这种感觉其实是非常令人懊恼的。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色。阳光洒在庭院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而美好。

然而,他知道,这平静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暗流和危机。

突然之间,他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虽然眼前的局势看起来像是一团乱麻,但他意识到有一个人一定可以帮助他,理清所有的头绪。

“赵庸,送孤出宫。”

原本赵庸站在殿外,目光投向远方,看着太子殿下对着夜色发呆,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深奥的问题,同时还在悠闲的伸着懒腰。

然而,就在赵庸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时,朱标蹦出的话,就让他忍不住一惊。

“现在?殿下,现在宫门己经落锁了啊。”赵庸惊讶地回应道,他无法理解朱标为何在这个时候提出要出宫。

宫廷的规矩严谨,一旦夜幕降临,宫门便会紧紧关闭,除非有特殊情况或者皇帝的旨意,否则任何人都不得随意进出,这是宫中的铁律。

但是此时他想要出宫的心情己经到达了顶峰,所以他首接开口道:“宫门落锁了又如何?孤还叫不开一扇宫门了?”

语气平淡的一句话,却充斥着无尽的霸气。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