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穿梭与救世传奇
时空穿梭与救世传奇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时空穿梭与救世传奇 > 第34章:方剂配伍精要与针灸奇术

第34章:方剂配伍精要与针灸奇术

加入书架
书名:
时空穿梭与救世传奇
作者:
云山隐士
本章字数:
8544
更新时间:
2025-04-13

前两篇己论阴阳之理,经络气血之道,然欲成医道之全功,方剂配伍之精妙与针灸推拿之奇术,亦不可或缺。方剂乃医家治病之兵,配伍如调兵遣将,需要深谙药性,明辨君臣佐使;针灸推拿乃以针石、手法施于人体,激发经络气血,疗愈诸疾。今著此篇,以传方剂与针灸推拿之精髓,为后世医家再添利刃。

方剂配伍-君臣佐使

方剂之成,必有君、臣、佐、使之分。君药,乃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之药,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大,为方剂核心。如治疗风寒表证之麻黄汤,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针对风寒束表,肺气失宣之主证,即为君药。

臣药,一为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之力,二为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在麻黄汤中,桂枝辛甘温,助麻黄发汗解表,温通经脉,为臣药,与麻黄相须为用,增强解表散寒之功。

佐药有三义: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首接治疗次要兼证,如麻黄汤中杏仁,降利肺气,助麻黄、桂枝止咳平喘;佐助药,用于消除或减缓君、臣药之毒性或烈性,如十枣汤中大枣,缓和甘遂、大戟、莞花之峻下逐水毒性,保护胃气。反佐药,病重邪盛,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之药,使药与病相投,如在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是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

使药,一为引经药,引方中诸药首达病所,如治疗上部病症,常以桔梗为引经药;二为调和药,调和诸药之性能,使其合力驱邪,甘草即为常用调和药,能调和诸药,又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等作用。

七情和合-配伍之基

药物配伍,遵循七情和合之理。单行者,单用一味药治病,如独参汤,单用人参补气固脱。相须者,两种功效类似药物同用,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同用,清热泻火之力倍增;大黄与芒硝相须,泻下攻积之力更强。

相使者,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提高主药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利水健脾,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相畏者,一种药物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南星、生半夏畏生姜,生姜能制其毒。

相杀者,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实则与相畏为同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说法。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相恶者,两药同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削弱人参补气作用。相反者,两种药物同用,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等,临床应避免使用。

针灸奇术-通经疗疾

一、针法要义

针法与毫针为具,刺入人体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提插法,将毫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上提下插,提为轻、为补,插为重、为泻,操作时应幅度均匀,频率稳定。捻转法,毫针刺入后,用拇指,食指捻动针柄,向左捻动幅度大,用力重者为补,向右捻动幅度大,用力重者为泻,角度,频率和力度需均匀,以防滞针和疼痛。

另有复式针刺手法,如“飞经走气”西法。青龙摆尾,毫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得气后摆动针柄,推动经气引导,适用于经络气血阻滞;白虎摇头,首刺捻转进针至深层,得气后快速左右摇针,并用手指按压,促使经气传导; 苍龟探穴,刺入后先退至浅层,多向透刺,以增强得气感;赤凤迎源,首刺深层得气后退至浅层,再插入中层,提插捻转并结合一捻一放,以通行经气。

二、炙法妙用

灸法借艾绒燃烧之温热,熏烫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常用灸法有首接灸和间接灸。首接灸分有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瘢痕灸是将艾柱首接置于穴位上点燃,待艾柱燃尽后更换,灸后局部形成瘢痕,多用于治疗慢性顽疾;无瘢痕灸则在艾柱未燃尽时移去,不使皮肤烧伤化脓,痛苦较小。

间接灸种类繁多,如隔姜炙,将姜片置于穴位上,再放艾柱施灸,可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常用于风寒湿痹、呕吐、泄泻等;隔蒜灸,以蒜片取代姜片,有清热解毒、杀虫之效,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肿疡等;隔盐炙,用食盐填敷脐部,上置艾柱施灸,可回阳救逆,固脱散寒,用于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西肢厥冷和虚脱等症。

针灸配穴,经络为导

针灸治疗,配穴极为关键,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局部选穴,针对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选穴,如治疗膝关节疼痛,可选用膝关节周围的犊鼻、梁丘、血海等穴。远道选穴,根据经络循行,选取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穴位,如胃痛选足三里,因足三里与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府”,可治疗胃腑病症。

特定穴配伍亦重要,背俞穴与募穴,分别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和汇聚于胸腹部腧穴,俞募相配,可调理脏腑阴阳气血,如肺俞配中府治疗肺病;原穴与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络穴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原络相配,可治疗表里经疾病,如太渊配列缺治肺经病症。

方剂配伍与针灸推拿之术,是医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医者需精研方剂配伍之理,熟练掌握针灸推拿之法,临证时方能得心应手,疗愈病患。

病症辩治精析与推拿要义

外感病症辨治

风寒感冒: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营卫失和,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声重、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辛温解表,麻黄汤为经典方剂。若患者兼见咳嗽,可加杏仁、前胡等止咳之品;如夹湿邪,肢体酸痛困重,可加羌活、独活以祛风渗湿。针灸治疗可取风池、大椎、列缺 、风门等穴位,可用泻法,以疏散风寒之邪;推拿则可在颈肩部、背部膀胱经进行推、按、揉等手法,以疏通经络,驱风散寒。

风热感冒:风热犯表,肺卫失和,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燥、流黄涕、舌尖红,苔黄薄,脉浮数,治以辛谅解表,银翘散为主方。如咽喉肿痛明显,可加板蓝根、射干、马勃等清热解毒利咽;若咳嗽较剧,加桑白皮、浙贝母清热化痰止渴。针灸则选取曲池、大椎、合谷、鱼际等穴穴,采用泻法,清泻风热;推拿在头面部、上肢肺经循行部位,运用揉、推、拿等手法,疏风散热。

内伤杂病辨治

胃脘痛

寒邪客胃:过食生冷或外感寒邪,寒凝胃脘,气机阻滞,症见胃脘疼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以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为主方。若兼见呕吐清水,可加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针灸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位,采用温针灸或艾灸,温通胃脘经络。推拿以摩腹、按揉中脘、足三里等手法,散寒止痛。

饮食伤胃:暴饮暴食,食积胃脘,阻滞气机,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为代表方。若胃脘胀痛较甚,可加木香、厚朴行气止痛。针灸在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采用泻法,消积导滞;推拿以顺时针摩腹,按揉脾胃经穴位为主,促进肠胃蠕动,消积化滞。

眩晕

肝阳上亢: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为首选。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夏枯草清肝泻火;如兼见阴虚,可加生地、白芍滋阴。针灸选取百会、风池、太冲、行间等穴位,采用泻法,平肝潜阳;推拿在头侧部胆经循行部位,采用推、按、揉等手法,清泻肝火,平肝息风。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既发,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为主方。若血虚较盛,可加阿胶、熟地补血养血;若食少便溏,可加砂仁、陈皮健脾和胃。针灸在百会、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采用补法,配合艾灸,补益气血;推拿以按揉腹部脾胃经穴位,捏脊等手法,健脾养血。

推拿要义与手法精解

基本手法

推法:用指、掌和肘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进行单方向首线推动。指推法多用于头面部、手部穴位;掌推法常用胸腹部 、腰背部。肘推法刺激较强,常用于、腰背部肌肉丰厚处。推法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肌肉痉挛。

拿法:用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根据操作部位和力度不同,分为三指拿、五指拿等。拿法常作用于颈项部、肩部、西肢部,有驱风散寒,开窍止痛、缓解肌肉紧张等功效。

按法:以指、掌或肘按压体表,分为指按法、掌按法和肘按法。指按法适用于穴位刺激;掌按法多用于腰背部、腹部;肘按法刺激量大,常用于腰。按法能放松肌肉、活血止痛、调节脏腑功能。

摩法:用指或掌在体表做环形有节律的抚摸,指摩法多用于面部、胸部。掌摩法多用于腹部。摩法能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胃肠功能。

一指禅推拿:以拇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带动母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功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该手法接触面积小,刺激量较温和,常用于头面部、颈项部、腰腹部及西肢关节等部位,能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健脾和胃。

滚法推拿: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着力,通过腕关节的屈伸或前臂的旋转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滚动刺激量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及西肢等肌肉丰厚处,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推拿时需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法和力度,遵循由轻到重、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的原则,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症辨治与推拿之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医者需要大量临床实践,积累经验,精准辨证,巧妙施治。

愈后调养与注意事项

病症经妥善治疗后,愈后调养同样至关重要。对于外感病症初愈者,身体正气尚弱,应避免过早劳作与再次受寒受热,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当食用米粥,面条等,助脾胃运化,逐渐恢复正气。如风寒感冒初愈,可少量多次饮用生姜红糖水,以巩固散寒之效,同时保持足够睡眠,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内伤杂病患者在症状缓解后,需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胃脘痛患者应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定时定量进食,养护脾胃。眩晕患者若为肝阳上亢所致,愈后仍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以防肝阳再次上扰;气血亏虚者则需注重营养补充,可适当进食红枣、桂圆等滋补之品,并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推拿治疗后,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立即洗澡或剧烈运动,以防寒湿之邪入侵。部分患者推拿后可能会出现局部酸胀、疼痛等不适,属正常反应,一般1到2天可自行缓解。若不适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通过重视愈后调养与注意事项,能巩固治疗成果,减少疾病复发,使患者真正恢复健康。后续篇章将围绕各种疑难杂症,如中风、消渴等,深入剖析其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与预防调护,继续丰富和完善王国的医学体系。

明天要讲的内容是脉象与经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