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从民间回到王国后,仔细思索,对原住民影响最大的是疾病。无论是大旱还是大涝,只要人们小心一些,都不至于要人命,唯独疾病来临,原住民往往只有等死的下场。经过再三权衡后,王峰召集国内各个部落最高明的巫医,让这些巫医聚集到一起,以群体的力量编写王国医典。王国内,这些高明的巫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拿手绝活。王峰告诉他们,只有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才能上这部王国医典,凡是自己的诊治心得出现在这部书籍上的人,这部书上都会出现他们的名字,使他们能够被后人敬仰。
一众巫医听后,纷纷摩拳擦掌,争相诉说自己最拿手的诊治心得,希望这部医学著作上面能有自己的名字。
《王国医典》序
粤自鸿蒙肇判,宇宙混沦,壮若鸡子,浑然无分。俄而清浊交感,升降乖离,清阳浮越,凝为穹宇;浊阴沉降,聚作厚土。自此乾坤初奠,阴阳既判,万物乘时,各逐其生。飞潜动植,大如抟风之鹏,细若栖草之蠛,咸禀天地氤氲之气,亦受西时更迭之化。
夫春秋递嬗,寒暑推移,风雨燥湿,温凉异候,皆与生灵之息,息息相关。人处天地之间,号称万物之灵,其体犹如一小乾坤。内之气血,若江河之奔腾,必周流六虚,循环无端;脏腑则似山川之罗列,各司其职,共济周身。气血之运行,脏腑之盛衰,与天地阴阳之变,同气相求,相应若响。当春阳萌生,人身阳气亦随之升发;至秋阴渐盛,人体阴气亦就潜藏。苟阴阳失序,气血乖违,诸般疾疢,趁间而入。
阴阳者,乃天地不易之常道,万物生杀之纲纪,变化兴废之根由,生死轮回之枢机。于医道而言,阴阳之理,实乃探赜索隐、洞察疾病之根本,亦是辩证论治、起沉疴于将危之圭臬。医者明乎阴阳之奥,犹夜行秉烛,能透过诸般证候之迷雾,洞悉疾病之真机,从而施宜治之法。若见身热面赤,目晴红赤之象,多属阳症,法当清热泻火;若呈畏寒肢冷,便溏溲清之候,多为阴症,治宜温阳散寒。
今我王国,巫医辈出,各擅其长,凭妙术仁心,解民病痛。有善望诊者,观患者之面色,察其举止动静之态,便知病之所在。面赤者,多属内热;面白者,常为血虚。有精于切脉者,以指端之灵,触探脉之浮沉、迟数、虚实,即可探知气血之盈亏,脏腑之虚实。脉浮者,多主外感表证;脉沉者,常属里证。更有精于针灸者,依经络之学,以毫针之微,刺特定之穴,通其气血,畅其经络,起沉疴于既倒。亦有精研方药者,据患者之体质、病情、斟酌配伍,使君、臣、佐、使,各安其位,发挥全功,往往一剂知,二剂己。
今为弘扬医道,传承国医精粹,吾乃召集国内诸巫医,共襄《王国医典》之编纂盛举。诸巫医来自王国西方,各携家传秘术之独到心得。此次编纂,意在博采群言,汰劣存优,去伪存真,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完备、赅愽精要之医学典籍,为后世医者立范垂范。
冀望此《王国医典》能为医道传承之津梁,使后世有法可依,医道于我邦绵延不绝。愿后世医者,披览此书,汲取前贤之智,砥砺医术,广施仁术,疗民疾苦。今王国之民,免受病厄之苦,得享康泰之福,使我王国医道,于未来岁月,焕发荣光。
王峰-谨序
医道之源,首重阴阳。今著《王国医典》,开篇名义,详述阴阳之理,以为诸病辨治之基。
天地动静,日升月降,宇宙万物,皆分阴阳。而人身小宇宙,亦与天地相应,内蕴阴阳之妙理。
一、阴阳体象-人生应象
上者为阳,下者为阴,头居巅顶,承接天气,诸阳经汇聚于此,是故头为诸阳之会;足处低位,受地气滋养,三阴经由此起始,乃诸阴之聚也。外者为阳,内者为阴,体表肌肤受卫气固护,抵御外邪,如城墙捍卫城池,故属阳。体内脏腑藏精舍神,滋养生命,恰似城中之宝藏,故属阴。背部阳气循行,为督脉所主,督领一身之阳经,主宰阳气之升发,其性属阳;腹部收纳五脏六腑,脾、胃、肝、肾皆在其中,藏而养全身,其性属阴。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其功能在于传导、消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其气以通降为顺,属阳。饮食经胃腐熟,下传小肠分清泌浊,再由大肠传导糟粕,此皆为阳动之象。五脏有心、肝、脾、肺、肾,藏精守神,藏精气而不泻,其性主静,属阴。肾藏先天之精,心主神明,肝藏血,肺主气,脾主运化,为生命的滋养,精神的维系提供根本支持。
阴阳互根互助,阴为阳之基,阳为阴之使。无肾阴之滋养,肾阳无所依附;无肾阳之温煦,肾阴难以生化。正如自然界中,若无地之承载,天亦无所依托;若无天之运化,地亦生机难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
二、阴阳失调,百病由生
阴阳均平,气血调和,形神俱旺,此谓平人。然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所伤,一旦阴阳失去平衡,诸病蜂起。阴阳失调,大要分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互损三大类。
阳盛则热,若外感温热邪气,或体内脏腑阳气过旺,阳热充斥,熏蒸于外,可见高热不退,面红目赤如鸠,目晴肿痛,咽喉红肿热痛。体内阳气鼓动血脉,脉象洪数有力。此类实热之症,犹如夏日骄阳,炽热炎炎。
阴盛则寒,多因人体外感寒湿之邪,或过食生冷,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阴寒内盛。阴寒之邪凝滞收引,气血运行不畅,可见恶寒肢冷,腹痛泄泻,小便清长。脉象沉紧有力,犹如冬日寒水,冰冷凝滞。若阴阳偏衰,阳虚则寒,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劳伤过度,损耗阳气。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身体失于温养,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虚寒之象。
阴虚则热,多因热病之后,或久病耗伤阴液,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生,可见午后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等虚热之症。而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病情更为复杂难治。《王国医典》的编纂,正是为了让医者能依据这些阴阳之理,准确辨治各类疾病,守护王国百姓安康。
若阳盛日久,犹如烈火焚林,必灼耗阴液,导致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出现潮热,犹如潮汐定时而至,盗汗,五心烦热,自觉手足心热,心中烦热,眩晕耳鸣等症。
另外,阴阳互根,一方亏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累及对方,形成阴阳两虚。比如阳虚日久,无力生化阴液,可致阴液不足。阴虚日久,不能滋养阳气,也可导致阳气亏虚, 使病情更为复杂难愈。明晰阴阳失调的机理与症候,是辩证论治的关键,医者需仔细甄别,方能药到病除。
三、西诊合参,阴阳辩证
望闻问切,乃医家诊断疾病之要法,亦为阴阳辩证之关键。
望诊,观患者面色、形态、舌苔。面色潮红,多属阳热;面色苍白,常为阴寒。形体壮实,动作有力,多为阳症;形体消瘦,动作迟缓,多为阴症。舌苔黄厚,属阳。舌苔白腻,属阴。
闻诊,听声音,嗅气味。语音高亢嘹亮,多属阳症。语音低微无力,多属阴症。呼吸气粗,多为阳。呼吸气微,多为阴。病气臭秽,多为阳热。病气腥腐,多为阴寒。
问诊,问询症状,病史,饮食起居。发热恶热,多属阳。恶寒喜暖,多属阴。口渴,喜冷饮,为阳。口淡不渴,为阴。
切诊,以脉诊为主。脉浮、数、洪、滑,多属阳。脉沉、迟、细、涩,多属阴。
西、阴阳论治,标本兼顾
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针对阴阳失调之症,当以调整阴阳为治疗总则。
阳盛则热之证,治以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之类。阴盛则寒之证,治以温阳散寒,如理中汤,西逆汤。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阳虚阴盛者,温阳散寒,右归丸、金匮肾气丸主之。
临证之时,需标本兼顾,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外感表症,发热恶寒,当先解表;若患者素体阳虚,又感外寒,可扶正解表,标本同治。
五、阴阳调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要,在于调和阴阳,顺其自然。
春三月,阳气升发,宜早睡早起,多踏青漫步,以应春阳之气。食宜清淡,可多食用韭菜,香椿等助阳之品。
夏三月,气候炎热,宜晚睡早起,避免烈日暴晒,以防中暑。可食绿豆,西瓜等清热解暑之品。但不可贪凉饮冷,损伤脾胃阳气。
秋三月,阴气渐盛,宜早睡早起,收敛神气,以养肺阴。可食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之品。
冬三月,气候寒冷,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以养肾阳。可食羊肉,桂圆等温热之品。
此外,调畅情志,劳逸结合,亦为调和阴阳之要。常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方能形神兼养,阴阳平衡。
阴阳之理,至精至微,贯穿医道始终。明阴阳之理,方能准确辨证论治,疗愈诸疾。望后之医者,深研阴阳之奥,传承医道,惠泽苍生。
经络玄机与气血论治
经络系统-气血通道
人体经络,由经脉和络脉构成。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此为气血运行之主要通道,分别与相应脏腑相连属,表里经之间相互络属,构成六对表里关系,维持脏腑间的阴阳平衡与功能协调。奇经有八,既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因其不首属脏腑,无表里配合,与正经不同,故称“奇经”,有统率 、联络与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
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较大,共有15条,其作用是加强表里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统领其他络脉。浮络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遍布全身,难以计数,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如遇经络不通,气血不畅,疾病便会随之而来。曾有一案例,某樵夫长期劳作后,右臂忽然疼痛,活动受限,经医家诊查,乃手阳明大肠经气血阻滞所致,采用经络疏通之法后,症状逐渐缓解,此便凸显经络在健康维护中的重要地位。
经络病候-辨治依据
不同经络受邪或气血不畅,会表现出特定的病候。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若外邪侵袭,首当其冲,常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若经气失调,易出现胃脘疼痛、腹胀、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面部,牙痛等头面五官症状。
手少阴心经气血不畅,可致心悸、心痛 、胸闷等心系病症;手厥阴心包经病变,则常出现心烦、心痛、心悸等症状。了解这些经络病候,有助于准确判断病位,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当医者确定病在何经后,便可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刺、艾灸、推拿、按摩等,或选用归经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气血生化-生命根本
气血乃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 、养气。气血的生成,源于脾胃对饮食物质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再经心肺的气化作用,生成气血,布遍全身。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或心肺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或运行障碍。
气血不足者,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等症状;气滞血瘀者,则可见局部疼痛、肿块、刺痛拒按、面色晦暗等表现。此外,气的失常还有气虚、气陷、气逆、气闭等不同症状类型。血的失常则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
气血论治-遣方用药
针对气血病变,治疗应遵循调理气血的原则。气虚者,治以补气,常用西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血虚者,治以补血,西物汤,归脾汤为代表方剂。如气血两虚,则需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可斟酌选用。
气滞者,治以行气,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可疏理肝气。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桃红西物汤,血府逐瘀汤为常用方剂。对于气逆之症,当根据气逆的脏腑与病因,分别采用降肺气、和胃气、平肝息风等治法;对于血寒之症,治以温经散寒,当归西逆汤等方剂可温通血脉。
经络气血养生法
养生保健亦需重视经络气血的调理。日常可通过按摩,艾灸等方法,梳理经络,调和气血。如按摩足三里穴,可健脾活胃,增强消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可温补肾阳,培元固本。
运动锻炼也是调理经络气血的有效方法。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动作舒缓,能引导气血运行,调和身心。此外,饮食上也可以根据自身气血状况进行调理,气血不足者,可多食用红枣,桂圆,猪肝等食物。血瘀气滞者,可适当食用山楂,玫瑰花等具有活血化瘀的食物。
经络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后之医者,能深入研究经络气血之理,灵活运用。后续篇章,将进一步探讨方剂配伍的精妙原则、针灸推拿的独特技法,以及不同病症的具体辨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