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朱元璋愤怒的声音在回荡,整个大殿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詹徽和杨靖见状,都是心中一凛,他们知道,朱元璋一旦发怒,后果绝对不堪设想!
他们回想起之前的血流成河,那惨烈的景象到现在依旧是历历在目啊。
所以两人赶忙俯身跪地,口中高呼:“请陛下息怒!”
朱元璋怒目圆睁,看着跪在眼前的两人,心中的怒火难以平息,首接将手中的手书丢在两人面前。
“看看,这就是咱大明朝的官员,看来咱还是杀的不够狠啊,就连咱的儿子都这么给咱长脸!”
朱元璋农民出身,对百姓疾苦深有体会,因此对官员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绝。
他一首以来都秉持着“乱世用重典”的原则,对那些胆敢触犯律法的官员绝不手软。
此刻,他手中的手书仿佛是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呼吸。
詹徽和杨靖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喘,他们深知朱元璋的脾气,此刻只能静待其怒火平息。
他们知道,任何的轻举妄动都可能成为点燃朱元璋怒火的导火索。
朱元璋看着两人,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决绝:“来人,传令下去...”
在朱元璋还没下旨之前,看过手书的詹徽立马抢先道:“陛下,还请听臣一言!”
敢在朱元璋盛怒之下,还出言相劝的,也只有这位朱元璋的老臣了。
“陛下,此事虽然令人震怒,但是太子殿下此时就在山东,不如就交给太子殿下全权处置吧。”
詹徽小心翼翼地措辞,生怕哪句话说不对,又触怒了这位杀伐果断的帝王。
朱元璋闻言,眉头一皱,但并未立即发作,而是冷冷地看着詹徽,似乎在等待他的下文。朱元璋的沉默让整个大殿的气氛更加紧张。
詹徽见状,心中稍安,继续说道:“陛下,太子殿下心性宽仁,能力出众,而且又在山东,想必对局势的把握会更加精准,而且也是难得的历练时机。”
朱元璋沉思而来片刻之后,也是冷哼一声,拂袖道:“传旨,命太子朱标总管山东一切军政要务,旨意所至,任何人不得违抗!”
旨意一下,整个大殿都为之一静,詹徽和杨靖也是心中暗自庆幸,总算是将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了下来。
他们知道,虽然朱元璋怒气难平,但将此事交给太子处理,也算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
毕竟太子朱标一首以来都以仁德著称,而且能力也不容小觑,想必能够妥善处理此事。
而远在山东的朱标在接到朝廷的旨意之后,不禁会心地笑了起来。
尽管山东与南京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但是由于交通的不便,一来一回的行程还是耗费了整整七天的时间。
在这七天的时间里,朱标并没有闲着,他与陈玄一起指挥着东阿县的救灾工作,使得当地的灾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暂时的平复,同时破损的东阿大坝也得到了及时的修复。
由于水泥这种材料具有快速凝固和高强度的特性,因此在修复大坝的过程中,工期得到了大幅度的缩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虽然水泥原本是用于修建官道的,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朱标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决定将水泥用于大坝的修复工作。
结合自己前世的经验,朱标指挥着工人们,用水泥混合沙石制成速凝混凝土,装入竹笼或麻袋中,然后快速地投掷到决口处。
在修复过程中,朱标还加入了明矾这种物质,以加速混凝土的凝固速度,从而更快地节省了工期。
此外,朱标还用木桩和竹排来固定决口的两侧,然后再用水泥填充,形成了一道临时的挡水墙。
在清理溃坝的淤泥之后,朱标用水泥砂浆分层夯填,每层的厚度大约为30厘米,并在其中嵌入竹筋或木条以增强抗裂性。
坝体的外侧用水泥砌筑条石或砖块(明代己经有了成熟的砖石工艺),内侧则填充黏土以防止渗水,从而形成了一个坚固的复合结构。
通过这些措施,东阿大坝不仅迅速恢复了其防洪的功能,而且其坚固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为东阿县的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
朱标的这一系列举措,以及他日夜在河坝上的辛勤工作,深深地赢得了东阿县百姓的衷心拥戴,甚至附近的难民也纷纷涌入,短时间内,东阿县的人口竟然比之前还要多!
在灾情得到初步控制后,朱标并未停下脚步,他叫来陈玄,语重心长的道:“陈玄,孤知道你的能力,眼下山东的灾情还没彻底平复,孤将孤的腰牌给你,给你二百锦衣卫,从现在起,你就是孤的特使,前往山东各地,负责赈灾事宜,三品以下官员,先斩后奏!”
陈玄接过腰牌,深知任务的艰巨与紧迫,他郑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明白,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信任,更是对整个山东百姓的深切关怀。
朱标继续说道:“此行务必小心,山东灾情严重,人心浮动,难免会有一些不法之徒趁机作乱。你要善用你的智慧与勇气,既要确保赈灾物资能够顺利发放到百姓手中,又要维持好地方的秩序,确保百姓的安全。”
陈玄深吸一口气,抱拳道:“殿下放心,属下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殿下厚望!”
朱标拍了拍陈玄的肩膀,眼中满是期许:“去吧,孤在东阿等你凯旋归来!”
就这样,陈玄带着二百锦衣卫,踏上了前往山东各地的赈灾之路。
而朱标也该去会一会这个鲁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