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参见陛下!”走进书房,两人连忙躬身行礼。
“两位爱卿,平身!赐坐!”朱由榔从椅子上站起身来。
“谢,陛下!”
两个侍从搬了两把椅子过来,放在李定国和周致远的身后。
“周爱卿,怎么样?上朝的感觉怎么样?”朱由榔笑着对着周致远说道。
“不怎么样?感觉如鲠在喉!”周致远实话实说!
李定国连忙拉了一下周致远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再说了。
“无妨,这里就我们君臣三人,畅所欲言!”朱由榔看到李定国的动作,连忙说道。“周爱卿的感觉是对的,朕也是这样的感受!”
“陛下,这样不行的,特别是关于军事这一块,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如果像今天朝廷上这样安排,效率就会变得极其低下!”周致远叹息着说道。
“所以,朕让吉祥把两位卿家留下,就是为了商议这件事!”
“陛下,既然朝堂的官员不愿意放权,那我们可以这样!”退而求其次,周致远站起身来,走到书房中央悬挂的地图前,指着西川地形说道:
"陛下,臣以为可将西川防御划分为三个军区。"
他手指点在川北:"第一军区为川北防线,以绵州府,保宁府为中心,扼守米仓道、金牛道,主要防备陕西方向清军。此地山势险峻,只需精兵三万,便可形成铜墙铁壁。"
手指下移至重庆:"第二军区为川东防线,以重庆府为核心,控扼长江水道。此地需水陆并重,尤其要加强水师建设,防备湖广清军顺江而上。"
最后指向川南:“第三军区为川南防线,以叙州府为枢纽,兼顾云贵方向。此地需与云南明军形成犄角之势,同时要防范当地土司异动。”
李定国眼前一亮,补充道:“靖虏侯此议甚妙!三个军区既可独立作战,又能相互支援。臣建议每个军区设一总督,全权负责防务,但重大决策仍需朝廷核准。”
朱由榔沉思片刻:“如此安排确实比兵部统一调度更为灵活。但三位总督人选...”
周致远立即道:"陛下,总督人选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要熟悉当地地形民情,二要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三要绝对忠诚。臣举荐周致远将军负责川北,祁三升和王国玺将军负责川东,川南可由杨展将军负责。"
李定国微微皱眉:“祁三升和王国玺资历尚浅...”
“臣本来想举荐李定国将军,但是想到成都这边必须要有一个压的住场子的人看着,不让那些文官越俎代庖,瞎指挥!”
“周爱卿,你居然举荐自己,这是让朕没有想到的!”
“陛下,川北这一块,朝堂上面没有比我周哈儿更熟悉的了。所以微臣这才举荐了自己!”周致远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
朱由榔轻轻的笑了笑,对着李定国说道。“晋王,你怎么看?”
李定国拱手道:“靖虏侯规划周详,臣基本赞同。只是各军区粮饷分配需有章程,避免厚此薄彼引发矛盾。”
“这个好办。”周致远从袖中取出早己准备好的第二封奏折,“臣己拟定《军区管理条例》,详细规定了各军区职责权限、粮饷分配、情报共享等事项。”
马吉祥接过奏折呈给永历帝。朱由榔翻阅片刻,面露喜色:“爱卿考虑得如此周全!这份条例就作为试行章程。不过...”他合上奏折,“此事暂时不要声张,朕会以密旨形式安排。”
周致远与李定国对视一眼,齐声道:“臣等明白。”
朱由榔走到窗前,望着院中盛开的桂花,轻声道:“两位爱卿,朕知道现在朝廷积弊甚多。但请给朕一些时间,一步一步来...”
李定国郑重道:“陛下放心,臣等必竭尽全力。”
周致远突然想起一事:“陛下,关于商税改革,今日朝堂竟无人反对,实在出乎意料。”
“要不你猜猜是为什么?”
“没有利益纠葛!”周致远躬身说道。
“不愧是朕的先生,一语中的!”朱由榔站起身来,看向窗外。“朝堂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江南的,在川地和云南,没有什么商人和他们有利益纠葛,换一句话说,这个税收又收不到他们头上!他们干嘛要反对?”
“不会吧,陛下你们说的也太.....”
“势利吗?”朱由榔缓缓的问道。
“很正常,先帝就是这样被这些人坑死的,”周致远顿了顿说道:“想必两位也知道,李自成进京后,拷饷,拷出近七千万白银。大明不是没钱,是朝廷没钱而己!”
这下首接把李定国干沉默了。
“所以,陛下,趁现在各方面才刚开始,必须要遏制这方面风风气。”
朱由榔重重的点点头,“朕知道。朕己经开始重建锦衣卫的指挥系统!最近正在寻找可靠的人选来担任指挥使!不知道两位卿家有没有推荐?”
周致远想了一下开口说道:“臣推荐一人,原来玥儿的护卫秦刚,曾经担任过锦衣卫的千户,现在在帮臣做敌后侦查的工作!”
“好,那就让他来试试!”朱由榔站起身来,对着马吉祥说道:“吉祥,把刚才我们君臣三人说的,拟成圣旨,下发出去。你知道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吧!”
“陛下放心,奴婢知道!”
没过一会儿,李定国和周致远便领着圣旨离去了。
走出王府,周致远和李定国分别后,走在旧时的成都街道上,心里暗自想着:“这样也好,明天就回去,正好后天在雒城为雒水之战牺牲的兄弟们送行!”
周致远回到成都的周宅没多久,唯一的仆人林三,走进书房禀告。“少爷,门口有个自称马公公的人要见您!我己经把他领到大堂了。”
“马公公!”周致远看了一眼天色,“这么晚了,来干嘛?”愣了一下,连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大堂,一身便装的马吉祥正在端着茶碗,轻轻的抿着茶。
“不知道马公公驾临,有失远迎,还望马公公恕罪!”
“哪里哪里?侯爷客气了。”
“不知陛下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本官去做的?”
马吉祥点点头。“侯爷,陛下听闻你明天就要回雒城,特地让我来告知一声,陛下明天也想去雒城看看,不知道侯爷意下如何?”
周致远挠挠脑袋,我还能说什么?想去就去呗!
“陛下想去,微臣自当同行!”
“好,侯爷,那我就回去复命了!”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周致远便己在周宅门口等候。不多时,一队轻装简从的车马缓缓驶来,为首的正是身着便服的永历帝朱由榔,身旁跟着马吉祥和几名锦衣卫护卫。
“臣参见陛下!”周致远连忙上前行礼。
朱由榔摆了摆手,笑道:“爱卿不必多礼,今日朕是微服出行,不必拘束。”
“是,陛下。”周致远点头,随即翻身上马,与永历帝并肩而行。
一行人出了成都城,沿着官道向东北方向行进。走了约莫两个时辰,朱由榔忽然发现脚下的道路变得异常平坦,不再是寻常的土路,而是灰白色的硬质路面,车轮滚过时几乎没有颠簸。
“咦?这路……”朱由榔低头仔细看了看,又用脚踩了踩,惊讶道,“这是什么材质?竟如此坚固平整?”
周致远微微一笑,解释道:“回陛下,这是臣在雒城试验的‘水泥路’,由石灰、黏土和矿渣混合烧制而成,再以砂石铺筑,坚固耐用,不怕雨水冲刷,比寻常土路更适合行军运输。”
朱由榔眼中闪过赞叹之色:“如此奇物,若能推广至全川,军需运输岂不是事半功倍?”
“正是!”周致远点头,“臣己在雒城周边修筑了几条这样的道路,运输效率提高了数倍。就是经费有限,并不能延伸太长!”
朱由榔深深看了周致远一眼,笑道:“先生果然奇思妙想,不止有玻璃球这种巧夺天工之物,还有这种利国利民的东西。朕这一趟没白来!”
“不知道陛下有没有听过天工开物这本书?”
“没有!”朱由榔轻轻的摇摇头,“难道先生的奇思妙想都是从那本书的得到的?”
“是的陛下。本书是本朝一位叫做宋应星的大家编撰的,里面涵盖了军事,民用等等各方面的科技成果!”
朱由榔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宋应星?朕竟从未听说过此人。”
周致远连忙道:“陛下,宋先生乃江西奉新人,万历年间举人。他耗费数十年心血,著成《天工开物》一书,详述农工百业之技艺。因为现在的时局不稳,所以这本书也就没有传播开来。”
“如果真如先生所说,那么这位宋先生可是大才啊!”朱由榔顿了顿对着马吉祥说道:“吉祥,让人去寻找一下这位宋先生的下落,看看能不能把他请到成都来!”
“遵旨陛下!”
马吉祥来到一个内侍的耳边,轻声说了几句,那个内侍便骑上快马往成都奔去。
“先生,你这里还有没有其他好东西?”
“陛下,要不我带您去军工厂看看?”
“可以,带路!”
周致远带着朱由榔一行人来到雒城西郊外的军工厂。远远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地面都微微震动。朱由榔脸色一变:“这是?”
“陛下勿惊,应该是新炮试射。”周致远笑道,引着众人快步走向试验场。
穿过几道岗哨,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片开阔地上,戚小七和毕文焕、毕维钧兄弟正围着一门造型奇特的火炮忙碌着。那炮身比寻常红夷大炮短小许多,炮尾处有个可开合的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