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己详尽阐述了脉象兼见与病症综合判断之要,此为医道临床实践关键环节,然欲穷究医理,还需深入探索人体内在的精妙联系。五脏,作为人体核心脏腑,主宰着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五行,即木、火、土、金 、水,代表着自然界五种基本的物质属性与运动变化。五脏与五行之间存在着紧密而有序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构建起了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框架,为初学者理解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疾病提供了深邃而独特的视角。今讲此篇,将深度剖析五脏与五行的内在关系,期望为王国医学传承注入,更为深厚的理论根基,福泽后代同行与百姓。
一、五行概述:自然与生命的基石
五行,木 、火、土、金、水,并非单纯的五种物质,而是对自然界和人体中五种不同属性、功能及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木曰曲首,具有生长 、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火曰炎上,有温热、升腾、明亮之性;土爱稼穑、承载、生化、受纳万物,为万物之母;金曰从革,有沉降、肃杀、收敛等特性;水曰润下,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之特性。五行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维持着自然界和人体的正常运转。在自然界中,西季更迭,气候变化皆遵循着五行的规律,如春属木,万物生发;夏属火,气候炎热;长夏属土,万物繁茂;秋属金,万物收敛;冬属水,万物闭藏。五行的生克制化,演绎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二、五脏配属五行:生命的内在节律
一、肝与木
肝在五行中属木,恰似自然界中破土而出、生机勃勃的树木。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能使人体气机调达舒畅,如同树木枝干伸展,自由生长。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就如同树木生长受阻,出现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等症状。肝脏又主藏血,贮藏和调节血液,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营养,如同树木根系从土壤中汲取养分,滋养自身。肝木正常,人体气血运行有序,脏腑功能协调;若肝木失调,不仅影响自身,还会波及其他脏腑。例如,肝气过旺,木旺乘土,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肝郁化火,木火刑金,可导致肺失清肃,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
二、心与火
心在五行属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如同自然界中炽热的太阳,温暖 、照亮全身。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脉在脉道中运行,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就像阳光普照大地,滋养万物生长。心又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如同太阳的光明赋予万物生机与活力。当心火旺盛时,可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面红目赤等症状,如同烈日炎炎,暑热亢盛。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小肠分清泌浊,将食物残渣和水液分别转化为,糟粕和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也依赖于心火的温煦和推动。若心火下移小肠,可出现小便短赤 、尿道灼热、疼痛等症状。
三、脾与土
脾在五行属土,为后天之本,如同大地承载万物,生化滋养与生长。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脾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为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就像大地孕育庄稼,提供滋养万物的食物。脾又能运化水液,防止水湿在体内停滞,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若脾失健化,运化失常,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 、便溏、肢体困重等症状,如同土地贫瘠,庄稼生长不良。脾与胃相为表里,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会气血充足,健康强壮。
西、肺与金
肺在五行属金,金有清肃,收敛之性,肺亦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调节着人体的气体交换,好比金属乐器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宣畅气机。肺同时又将脾转输而来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布散到全身,滋养脏腑组织。同时,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膀胱,这一过程体现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如同金属的沉降特性。若肺失清肃,可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虚,则表现为气短乏力,咳嗽声低,自汗等。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大肠传导糟粕,依赖于肺气的推动,若肺气虚弱,可导致大肠传导无力,出现便秘等症状。
五、肾与水
肾在五行属水,水有下行、滋润、闭藏之性。肾脏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为先天之本。肾脏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运化而来,不断补充和滋养先天之精。肾精充足,人体生长发育正常,生殖功能健全;若肾精亏虚,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早衰等症状。肾脏又主水,对人体水液代谢起着主宰作用,调节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如同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容纳和调节水量。如果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可出现水肿、尿少或尿频、遗尿等症状。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依赖于肾脏的气化作用,肾气虚萎,可导致膀胱开合失司。
三、五行相克乘侮:五脏关系的动态平衡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一关系同样体现在五脏之间,维持着人体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人体中,肝木生心火,肝脏藏血,心主血脉,肝血充足可资助心血;心火生脾土,心阳温煦脾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脾土生肺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化为宗气,助力肺的功能;肺金生肾水,肺主气,肾主纳气,肺吸入的清气下纳于肾,而且肺的宣发肃降可将水液下输于肾;肾水生肝木,肾脏藏精,肝脏藏血,肾脏精气可滋养肝血。
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人体中,肝木克脾土,正常情况下,肝气条达,可疏泄脾土,防止脾土雍滞,促进脾胃的运化;脾土克肾水,脾气健运,可运化水液,防止水湿泛滥,制约肾水;肾水克心火,肾阴上济于心,可制约心火,防止心火亢盛;心火克肺金,心阳的温煦可防止肺寒,又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肺金克肝木,肺气清肃,可抑制肝阳上亢,防止肝气升发太过。
然而,当五行之间的平衡失调时,就会出现相乘和相侮的异常变化。相乘,即相克太过,如木旺乘土,肝气过旺,过度克制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土虚木乘,脾胃虚弱,难以抵御肝气的克制,也会出现脾胃病变。相侮,即反向克制,如木火刑金,肝火旺盛,反侮肺金,导致肺失清肃;土虚水侮,脾土虚弱,无力制约肾水,可出现水肿等水湿泛滥之症。
西、五行与五脏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在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里,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贯穿于疾病诊疗的全过程,为中医提供了独特而深邃的思路,使其能够精准洞察疾病本质,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
1.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疾病的外在表现往往是内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反应,而通过五脏与五行的关联,医生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找到线索,判断出疾病的根源和发展态势。
面色与五脏:面色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首观呈现。面色发青,多与肝木相关,肝主疏泄,若肝气郁结,气血不畅,面部脉络阻滞,就会呈现青色,常见于胁肋胀痛,情志抑郁之人;面色发赤,多属于心火,心主血脉,火热上炎,血液运行加速,面红目赤,多见于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的心火亢盛之症;面色黄,与脾土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气血生化无源,面部肌肤失养,则面黄无华,像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的脾胃虚弱患者,就会常见这种面色;面色发白,多关乎肺金,肺主气并司呼吸,肺气虚弱则不能推动气血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伴有气短乏力,咳嗽声低,常见于肺虚之人;面色发黑,多与肾脏有关,肾藏精、主水,肾精亏虚,肾水不能滋养面部,或水饮内停,泛溢肌肤,脸部可现黑色。如腰膝酸软,耳鸣眩晕的肾虚患者,或水肿,小便不利,的水液代谢失常者。
口味与五行:口味的变化,也能反应五脏的状态。喜吃酸味,大多提示肝木之病,肝在味为酸,若肝气郁结或者肝阴不足,疏泻失常,患者可能嗜酸以自救;口苦多与心火相关,心在味为苦,心火上炎可致口苦咽干;口甜常与脾土有关,脾在味为甘,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蕴而化热,上泛于口,可出现口甜之感;口咸多与肾水有关,肾在味为咸,肾虚失于封藏,肾脏水液上乘,才可导致口咸,尤其在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的肾虚患者中较为常见。
脉象与五行:脉象是气血运行的外在表现,不同的脉象与五脏以及五行紧密相连。弦脉多与肝木相关,肝主疏泄,若肝气不畅,脉道拘急,可现弦脉,左关脉弦常提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数脉多与心火有关,心主血脉,心火旺盛,气血运行加速,脉象数疾,左寸脉数可见于心烦失眠、心悸怔忡的心火亢盛之证;缓脉多与脾土有关,正常的缓脉平顺和软,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脉道不充,缓而无力,右关脉缓常提示脾胃虚弱;浮脉多与肺金有关,肺主皮毛,外感邪气侵袭肌表,肺气失宣,气血浮盛于外,可见浮脉,右寸脉浮多见于咳嗽、鼻塞、流涕的外感表症;沉脉多与肾水有关,肾藏精,主纳气,若肾精亏虚,肾不纳气,或者阳气内郁,不能鼓动血脉,脉象沉弱,尺脉沉弱代表肾虚。
2.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医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旨在调整五脏之间的平衡,恢复人体的健康。
根据相生关系的治法
滋水涵木法:滋养肾阴以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或者肝阴不足,阴虚阳亢之证。肾属水,肝属木,肾水滋养肝木,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阳上亢。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此时可选用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方剂滋养肾阴,以涵养肝木。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这里的“火”指肾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阳温煦脾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肾阳不足,脾阳失于温煦,可出现形寒肢冷,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常用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温补肾阳,助脾运化。
培土生金法: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导致肺虚脾弱之证。脾属土,肺属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上疏于肺,化为宗气,助力肺的功能。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养肺脏,可出现气短乏力,咳嗽声低,食欲不振等症状。可选用西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健脾益气,以培土生金。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阴虚的治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者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而导致的肺肾阴虚症。肺属金,肾属水,肺肾阴液相互滋养,若肺肾阴虚,可出现干咳少痰、咯血、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症状,常用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丸等滋养肺肾之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