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的霉味混着铁锈味钻进鼻腔,杨鸿雪的指尖在U盘外壳上反复。
那是他用三天时间从二十七个加密文件夹里筛出来的核心证据——赵明华账户与境外"竞赛指导费"的转账记录,还有林嫣通过旧传真机刚接收的、周副厅长私人邮箱发送的加密文件,此刻正摊在靠墙的木桌上,纸页边缘被传真机滚轴压出细密的褶皱。
"苏教授到了。"楼梯口传来门童刻意压低的声音。
杨鸿雪抬头时,正看见苏若扶着旋转楼梯的木栏下来。
她今天没穿常日里的素色西装,深灰呢子大衣下摆沾着零星雪粒,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却比实验室的冷光灯更锐利。
"赵教授上个月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量子通信加密漏洞》,第一作者挂的是陈东。"苏若把公文包搁在桌上,抽出一沓打印纸拍在转账记录旁,"但我托清大图书馆的朋友调了原始投稿记录——初稿里通讯作者栏填的是'周明远',也就是周副厅长的本名。"她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瞳孔缩成两点寒星,"暗影需要学术界的权威背书,而赵明华需要他们的资金运作,这就是他们的利益链。"
林嫣靠在传真机旁点了支烟,火星在暗处明灭:"我让道上的兄弟查过,研讨会当天会有三辆黑色商务车进停车场,车牌都是套牌。"她吐了个烟圈,烟丝混着地下室的潮味钻进杨鸿雪鼻腔,"我安排了六个兄弟扮成保洁,分散在会场各个安全通道。"烟灰簌簌落在她酒红色毛衣上,"另外,吧台的安姐会把微型摄像头嵌进给嘉宾送的咖啡杯托里——她当年给我爸看场子时,藏过最细的窃听器。"
"我去搞定主办方。"杨鸿雪的拇指抵着太阳穴,那里正突突地跳。
他想起三天前在图书馆,老人把复印件塞进他手里时,指尖的温度像块冰,"研讨会的流程手册我看过,主论坛有二十分钟自由提问环节。
我会在陈东做报告时,用投影把转账记录和论文造假证据放出来。"他顿了顿,喉结滚动,"但需要苏教授以特邀评委的身份确认证据的学术权威性——清大教授的背书,比我一个三流大学学生的指控有分量。"
苏若的手指在桌面敲出规律的节奏:"我己经联系了《自然》杂志的学术调查部,他们同意派记者全程跟拍。"她翻开公文包,取出个银色优盘推过去,"这是我整理的近五年全国大学生竞赛获奖论文比对数据,重复率超过30%的有十七篇,其中十三篇的指导老师都是赵明华。"
"那我负责盯着设备!"一首缩在角落的李强突然插话。
他搓着冻红的手站起来,羽绒服拉链没拉,露出里面印着"必胜客"logo的工牌,"我前几天在电脑城兼职修电脑,学了点投影调试的手艺。
今天下午我就去会场,把备用投影仪的接口全换成防篡改的——要是有人想黑系统,我能第一时间拔电源!"他说完才意识到自己声音太大,挠了挠后脑勺坐下,耳尖红得像被雪水浸过的山楂。
杨鸿雪望着这个从大一起就帮他带早餐、替他顶课的室友,喉咙发紧。
他伸手拍了拍李强肩膀,力道不轻不重:"辛苦你了。"
"说什么呢。"李强咧嘴笑,露出虎牙,"上回你替我挡了辅导员的查寝,现在该我扛事了。"
木桌上的老式挂钟敲响九下,分针划过"9"的瞬间,杨鸿雪的手机在裤袋里震动。
他摸出来,屏幕上是串陌生号码,短信内容只有西个字:"小心背后。"
地下室的温度似乎降了十度。
杨鸿雪的指甲掐进掌心,目光迅速扫过楼梯口、传真机后的暗门、甚至苏若的公文包——这些地方都可能藏着监听设备。
林嫣的烟蒂"啪"地掉在铁盒里,火星溅起又熄灭:"查过了,地下室信号被屏蔽,能发进来的短信......"她没说完,眼神己经和杨鸿雪接上。
"是他们在警告我。"杨鸿雪把手机倒扣在桌上,指节捏得发白,"但这也说明,我们的计划触到他们的痛处了。"
接下来的三天像被按了快进键。
杨鸿雪跑了七趟主办方办公室,用苏若提供的学术数据说服对方增加了"学术诚信"环节;林嫣的"保洁"兄弟在会场各个角落埋下微型摄像头,连女厕的烘手机里都藏着录音设备;李强每天天不亮就去会场,把所有电子设备的线路图抄了三遍,连投影仪的散热口位置都记熟了。
研讨会当天清晨,杨鸿雪站在会场外的玻璃幕墙前。
雪停了,阳光穿过云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却化不开他后颈的寒意。
他摸了摸内侧口袋里的优盘,里面躺着苏若整理的论文数据、林嫣的监控录像、还有李强连夜拷贝的设备检测日志。
"杨同学。"苏若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她今天穿了件月白色衬衫,外搭藏青西装,头发盘得一丝不苟,"主办方刚才通知,陈东的报告提前到十点十五分。"她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过杨鸿雪的领口,"你的领带歪了。"
杨鸿雪低头调整领带,余光瞥见林嫣从侧门进来。
她换了身黑色套装,头发盘成低马尾,耳后的疤痕在晨光里若隐若现——那是上次安全屋枪战留下的,此刻却像道锋利的刀刻。
李强从会场里跑出来,羽绒服换成了深蓝色工装,手里举着投影仪的遥控器晃了晃,嘴型分明在说:"搞定。"
十点整,会场大门开启。
杨鸿雪跟着人流往里走,皮鞋跟敲在大理石地面上,声音清脆得像敲在心脏上。
他经过签到处时,余光扫到签到处的工作人员抬头看了他一眼——那是张陌生的脸,眼尾有道不深不浅的疤。
"杨同学?"主办方负责人在前面招手,"该去准备室了。"
杨鸿雪应了声,脚步却顿了顿。
他望着会场中央悬挂的"全国大学生学术创新研讨会"横幅,阳光恰好穿过玻璃穹顶,在"新"字上投下一片阴影。
不知是不是错觉,那阴影的形状,像极了一把倒悬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