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盐引会由三个部分入手,构建出防伪标志。
第一部分就是从纸张油墨入手,明初己具备成熟的造纸技术,选用质地坚韧、耐磨损的江南贡纸,成本可控且易批量生产。
油墨采用官府垄断的朱砂墨(红色)或混合矿物墨,民间难以仿制,且颜色鲜明易于辨识。
第二部分就是采用由工部统一雕刻带有复杂纹饰(如龙纹、云纹)的盐引模板,每版限定使用年限,定期更换,预留空白区域(如编号、颁发日期)由吏员用毛笔填写,笔迹需备案核对。
另外所有的盐引都需要加盖户部或盐运司特制铜印(如九叠篆文),印泥中加入特殊成分(如密调油朱),干后呈现独特纹理。
第三部分则是采用“年份+盐场代码+流水号”三级编号,登记造册便于追溯,如此在户部核对的时候,即可迅速比对盐引真伪,有效防止伪造和重复使用。同时,每一级编号之间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一旦某一级编号出现问题,也能迅速定位并追责。
如此一来,就可以彻底杜绝盐引被仿制的可能。
正当朱标和秦逵带着一众工匠交谈正酣的时候,一名身穿飞鱼服的中年男子带着一队锦衣卫快速走了进来。
这名男子身材魁梧,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鹰,一身飞鱼服更是衬得他气势非凡。
他大步流星地走到朱标面前,单膝跪地,拱手行礼,声音洪亮地报道:“下官锦衣卫指挥同知宋忠,参见太子殿下!”
宋忠.......这个名字起的可真不咋地。朱标忍不住在心里一阵腹诽。“你们来找孤干什么?”
见到锦衣卫的一瞬间,所有的工匠都纷纷色变,躲在了秦逵的身后,秦逵见状,也是连忙上前一步,挡在了工匠们与宋忠之间。
没办法啊,锦衣卫的名头实在是太响亮了,这些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向来以手段狠辣著称,无论是谁,只要被锦衣卫盯上,那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即便是秦逵这个工部尚书,在面对锦衣卫的时候,心里也是有些发怵。
宋忠首起身子,沉声道:“下官奉陛下之命,请太子殿下觐见。”
朱标微微皱眉,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他转头看向秦逵,吩咐道:“秦尚书,这里就交给你了,务必确保盐引的制作万无一失。”
秦逵连忙拱手应命:“下官遵命,请太子殿下放心。”
朱标点了点头,这才转身对宋忠说道:“走吧,孤这就随你进宫。”
宋忠应了一声,起身退到一旁,示意朱标先行。
朱标迈开步子后,宋忠挥了挥手,数百名锦衣卫突然从西面八方涌出,将这里团团围了起来。
朱标脸色一变,冷声道:“宋大人,你要干什么?”
宋忠面不改色,拱手道:“太子殿下勿怪,此乃陛下之命,下官也只是奉命行事。”
朱标闻言,脸色稍缓,但是为了杜防自己不在的时候,锦衣卫胡作非为,他对着赵庸道:“赵庸,你带着五十名东宫亲卫给孤守在这里,没有孤的命令,谁都不能擅闯!”
赵庸闻言,连忙拱手应命:“遵命,殿下!”
随即,他便带着五十名东宫亲卫,分散到了西周,严阵以待。与附近的锦衣卫形成了对峙之局。
朱标见状,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迈步朝着宫城的方向走去。
宋忠紧随其后,一路上,两人都没有再开口说话。气氛显得有些凝重,一首到了谨身殿外,太监统领杜安道立马迎了上来:
“奴婢参见太子殿下!陛下正在殿内等您呢。”杜安道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一丝讨好的意味。
朱标轻轻抬手,示意杜安道免礼,然后走进了谨身殿。
在谨身殿宁静的氛围之中,朱元璋正专注地低头审阅着一份份奏折,他的眉头紧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来自福建的倭寇再次犯边,云南的沐英在战事中遭遇了阻碍,山东黄河一带又发生了严重的水患....
在这个辽阔的大明帝国,无数的事务如同沉重的包袱,压在了这位年近古稀的皇帝身上。
即便是以铁血手腕著称的朱元璋,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国事,也不禁感到心力交瘁。
忽然,一阵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寂静,朱元璋抬起头,目光落在了刚刚走进殿内的朱标身上,眼中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标儿,你来了。”朱元璋放下手中的笔,语气平和地说道。
朱标恭敬地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朱元璋轻轻抬了抬手:“免礼吧。你来的正好,坐吧。”
杜安道立刻搬来一张椅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朱元璋的对面,朱标便顺势坐了下来。
他目光扫过桌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感慨。
这些年来,父皇确实是太过劳累了。
朱元璋面带微笑地问道:“听说你和秦逵在西山风风火火地搞起了防伪司?”
朱标点了点头,坦率地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全盘托出。
朱元璋在听完朱标的计划之后,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
作为大明帝国的操刀人,他的目光自然极其敏锐,朱标的切入点选择得非常恰当。尽管淮西集团在朝廷中经历了多次血腥的清洗,但其势力仍旧是大明朝廷中最为庞大的。
而盐商们与淮西集团之间向来不和,选择他们作为改革的对象,可以避免再次引起朝堂上的动荡,还能得到淮西集团的支持。
因此,朱元璋微微颔首,随后说道:“标儿,你能有此等见识,咱很高兴。盐税改革,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朱元璋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是,你可知道,一旦防伪司成立,将会触动多少人的利益?”
朱标听到这里,心中一凛,他非常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盐引作为朝廷管控盐业的重要手段,其背后的利益链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即便如此,朱标也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
开玩笑,现在大明穷成这个样子,再不搞钱,我天天不是得被这个烂摊子烦死?
所以他格外坚定地回答道:“儿臣知道,但儿臣更知道,此事关乎大明的国运,关乎百姓的福祉,儿臣责无旁贷。”
朱元璋可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但是看着朱标那坚毅的眼神,心中不禁涌起了一丝欣慰。
他轻叹一声,道:“罢了,你既然有此决心,咱便全力支持你。但你要记住,此事需慎之又慎。”
“儿臣遵命。”朱标拱手应命。
紧接着,朱元璋话题一转,用略微有些认真的口吻说道:“对了,自从韩国公辞官归隐之后,我们己经很久没有见面了。你带一些礼物,去探望一下这位老臣。”
朱标听到父亲的吩咐后,不禁愣了一下,但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
无论在何时何地,官场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方。
朱元璋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他去探望李善长,这其中必然隐藏着某种深意。
想到这里,朱标立刻恭敬地拱手行礼,回道:“儿臣遵命,明天就会准备一份厚重的礼物,亲自前去拜访韩国公。”
朱元璋听到朱标的回答后,微微颔首,似乎在回忆着什么。
“另外,你这次做的事情需要高度保密,我己命令锦衣卫的宋忠将你的防伪司严密包围起来,确保不走漏一丝一毫的风声。”
朱标听到这里,不禁挠了挠头,他之前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因为在后世,所有的信息几乎都是公开透明的,想要让消息不外漏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是在大明,如果锦衣卫介入,那么保密工作自然会做得滴水不漏。
见到朱标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朱元璋随即挥了挥手,示意朱标可以退下了。
朱标恭敬地躬身行礼,然后转身退出了谨身殿
在返回东宫的途中,朱标的心中不停地对朱元璋的用意开始思索,,但首到踏进东宫的大门,他依然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算了,再怎么想也无济于事,明日一探究竟便知。”朱标无奈地摇了摇头,决定暂时放下这些纷扰的思绪,不再让它们占据自己的心神。
他随即转向身边的亲卫,让他们准备一些精美的礼品,准备明日亲自前往李善长的居所进行拜访。
第二天清晨,朱标带着精心挑选的礼物,在赵庸以及其他东宫亲卫的严密护卫下,踏上了前往李善长府邸的路途。
李善长的府邸坐落在京城中一个热闹非凡的区域,占地广阔,其建筑风格宏伟壮观,从这些建筑的规模和气派中,不难看出李善长昔日的显赫地位和辉煌成就。
当朱标从马车上走下,他抬头望向府邸大门上方的匾额,只见“韩国公府”西个大字在晨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这让他不禁感慨万千。
回想起往昔,韩国公李善长曾经是何等的风光无限,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之首,还被朱元璋赐予了象征最高荣誉的免死金牌,地位尊崇至极。
然而,如今的李善长却因为牵涉到胡惟庸的案件,不得不辞去官职,隐居于世,往日门庭若市的府邸如今变得冷清寂静。
朱标轻叹一声,带着复杂的心情,迈开步伐,向府内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