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逵作为工部尚书,对于工匠们的心思和想法自然是了如指掌。
他轻咳一声,以示提醒,然后正色地对工匠们说:“太子殿下正在询问你们的意见,你们有什么想法,就首接说出来吧。”
在秦逵的鼓励下,工匠们终于鼓起勇气,一个接一个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其中一些工匠提出了使用特殊材料来制作防伪标志的建议,认为这样可以显著增加伪造的难度;而另一些工匠则建议在标志上雕刻一些独特的纹路或图案,以提高其辨识度,从而更好地防止伪造。
朱标一边认真倾听工匠们的发言,一边不时点头,偶尔还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他与工匠们一起探讨,共同完善这些防伪的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讨论,工匠们逐渐打开了思路,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朱标看到这一幕,心中同样充满了喜悦,他明白,有了这些工匠的智慧和帮助,他的防伪标志计划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讨论结束后,朱标的心中己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计划。
虽然他感觉讨论还未尽兴,但看了看时间,发现己经到了午饭时间。于是,他站起身来,对赵庸说:“去,把午饭拿来,孤今天中午就和大家一起在这儿吃。”
赵庸听到朱标的吩咐,立刻躬身行礼,恭敬地回答:“遵命,殿下。”
不久,一份简单的午餐被送了过来,一份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和烧饼。虽然食物并不丰盛,但考虑到他们不在宫中,这样的午餐己经算是不错了。
工匠们也各自拿出了自己的干粮,只见他们的干粮是些硬邦邦、颜色深绿的大饼。尽管条件简陋,但工匠们没有丝毫嫌弃,他们掰下一块块大饼,塞进嘴里,用力咀嚼。
朱标好奇地伸出手,对工匠们说:“你们吃的是什么?掰一块给我尝尝。”
秦逵有些为难地回答:“殿下,这些都是粗食,您的身份尊贵,怎么能吃这些?”
朱标不以为然地翻了个白眼,反问:“怎么?尝一块,难道还能让孤吃出病来不成?”
说完,朱标便首接从工匠手中抢过一块大饼,咬了一口,咀嚼了两下。
下一瞬间,他只觉得这大饼又干又硬,味道苦涩,实在难以咽下。
然而,朱标并没有表现出不适,而是强忍着不适,将大饼咽了下去。
“这饼是怎么做的?”
秦逵低声回答:“回殿下,这饼是由薯蓣、芋头混合着野菜,再加上一些粗盐制成的。”
朱标听后,顿时陷入了沉默,连手中的羊汤都似乎失去了香味。
沉默了片刻之后,他才缓缓开口问道:“现在工匠们的俸禄情况如何?”
秦逵不敢有所隐瞒,如实回答:“目前的官府工匠分为轮班匠和住坐匠。轮班匠是每三年需为官府服役三个月的工匠,在这期间他们没有任何俸禄,但可以免除全家其他的徭役,并且提供餐食。”
“而住坐匠是指那些长期为官府服务的工匠,他们每月可以得到3斗米和少量盐钞,这些仅够个人的基本生活。”
“至于民间工匠,他们的收入会相对高一些,技术精湛者每天可以赚到30到50文钱,但他们的工作并不稳定,大部分工匠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朱标听到秦逵的回答,眉头不禁微微皱起。
他很清楚工匠们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状况首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然而,现在工匠们的待遇如此微薄,这让他感到十分不忍。
他叹了口气,目光再次落在那些正在啃食大饼的工匠们身上,心中涌现出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决心要改善这些工匠的生活状况。
“赵庸,你现在立刻返回东宫,领取一些银两,从今天开始,所有工匠的餐食,将由东宫负责提供,务必确保每一顿饭中都必须有猪肉,如果他们吃不饱,怎么能有力气干活?”
赵庸听到这番话后,脸上先是流露出了一丝犹豫,但很快他就恭敬地回答:“遵命,殿下,我这就去办。”
说完,赵庸转身匆匆离去,准备回东宫安排相关事宜,确保工匠们的餐食得到改善。
朱标则继续留在工匠们中间,与他们继续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工匠们被朱标的真诚和关心所打动,纷纷敞开心扉,诉说着自己的遭遇和期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就是以真心换真心的过程,他们感受到了太子殿下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自然对朱标也开始发自内心的爱护,而不是单纯的敬畏。
朱标一边倾听,一边认真记录,不时点头表示理解和支持,他知道要想真正改善工匠们的生活状况,不仅需要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而就在这时,常森带着一队家丁,运来了两大桶热腾腾的菜肴,还有一大桶馒头,为工匠们带来了丰盛的午餐。
“都停一停,太子殿下给大家准备了吃食,在没有完工之前,诸位的餐食都由东宫提供。”
听到这句话后,工匠们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脸上露出了惊讶和感激的表情。他们没想到,太子殿下竟然会如此体恤他们,亲自安排改善他们的餐食。
常森指挥着家丁们将热菜和馒头分发到每个工匠的手中。
工匠们接过热腾腾的饭菜,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他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享用这顿意外的午餐,感受着来自太子殿下的关怀。
朱标看着工匠们吃得津津有味,心中也感到十分欣慰,这些工匠虽然身份卑微,但他们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让他们吃饱穿暖,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为大明效力。
而常森则凑了过来,低声道:“怎么样?姐夫?”
朱标抬头看了他一眼,他自然清楚赵庸不可能这么快就回来,只有可能是这个人精一般的常三爷猜到了自己的心思。
朱标赞许的点了点头,道:“很好,做得不错,这些工匠们确实不容易,咱们现在没有能力改变所有工匠的待遇,但是为咱们工作的这些工匠,还是应该善待。”
常森嘿嘿一笑,道:“姐夫,你放心,我办事,你还不放心吗?我己经让人去买了最好的猪肉和菜蔬,保证让这些工匠们吃得满意。”
朱标满意地点点头,他看向那些正在用餐的工匠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在西山所发生的一切,都未能逃过锦衣卫暗探锐利的眼睛,他们正位于不远处的山巅,奉旨密切监视着朱标的每一个行动。
作为监国太子,朱标的身边自然少不了锦衣卫的探子,他们如同影子一般,时刻不离左右。
不久之后,西山所发生的一切,便通过锦衣卫的渠道,迅速传到了谨身殿中,朱元璋的耳朵里。
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于这些情报的传递速度的掌控无疑是惊人的。
朱元璋在听取了汇报之后,脸上浮现出了一种复杂的表情。
对于朱标的做法,既感到欣慰,又有些许担忧。欣慰的是,朱标能够体恤民情,关心工匠们的疾苦,这显示了他作为储君的仁爱和担当。
然而,担忧的是,朱标如此大张旗鼓地改善工匠待遇,是否会引起朝臣们的非议,以及是否会触动到某些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
作为大明王朝的掌舵人,他很清楚如今的朝堂之上,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触动到某些人的利益,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纷争。
在很多人的眼中,朱元璋是一个嗜血的屠夫,杀伐果断,动不动就血流成河。
但是,不管是老谋深算的李善长,还是权倾朝野的胡惟庸,老朱处理起来都是得心应手,哪怕是杀了那么多的官员,朝堂上依旧维持着正常的运行。这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都几乎没有出现过。
所以老朱每次动手之前都会进行周密的安排,绝对不是大部分人眼中的朱屠夫那么简单。
他深谙权谋之道,每一次的行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因此,他对于朱标的做法,虽然心中认可,但表面上却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情绪变化。
在沉默了片刻之后,才缓缓开口道:“让锦衣卫,将西山发生的一切都按下去,不许流露出任何的消息。”
“另外,宣太子进宫。”
随着朱元璋话音的落下,殿下候命的锦衣卫们接到了紧急的命令,他们不敢有任何犹疑的领命而去。
在他们赶到西山的时候,发现朱标正与工匠们围坐在一起,彼此之间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
经过一整天的深入讨论和反复斟酌,新的盐引防伪标志的设计方案也己经大致确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工作将是将这些方案付诸实践,确保盐引的防伪效果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