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之源”护肤线的成功,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了柳溪合作社的根系,让其更加茁壮。资金流的充盈,使得陈依依心中酝酿己久的“古方本草数据库”项目得以正式启动。她不再是单枪匹马地记录,而是组建了一个由村里几位略通文墨的妇女和返乡大学生组成的小组,系统地拜访柳溪及周边山村的老人,挖掘、整理那些散落在岁月尘埃中的草木智慧。
李阿婆成了项目的“首席顾问”和“活字典”。在研学中心特设的“古方研究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陈依依操作着高清扫描仪,将一本本泛黄虫蛀的线装手抄本小心翼翼地数字化;李阿婆坐在舒适的圈椅里,戴着老花镜,对着屏幕上的古拙文字和草药图谱,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解读、补充着那些失传的炮制细节和口口相传的禁忌;年轻组员们则飞快地敲击键盘,将声音转化为文字,并按照现代植物学分类法进行初步归档。
“阿婆,这‘七叶一枝花’,古方里说治蛇毒、消痈肿,可这炮制法写的是‘取鲜根,石臼捣烂,童便浸三日夜’……童便?”一个年轻组员面露难色。
李阿婆眯着眼,凑近屏幕看了看:“哦,这个啊!老辈人讲,‘童便’取其清凉降火之性,但现在咱可不能这么弄!用山泉水或者淡竹叶煮的水替代就行!关键是石臼捣烂,要捣出浆汁,药性才出得来!”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这草性子猛,外敷消肿是好,内服可得慎之又慎!量大了伤胃!”
这些来自实践、带着生命经验的解读,弥足珍贵。胡适之看着研究室里忙碌而专注的妻子,她时而与阿婆低声讨论,时而凝神记录,琥珀吊坠在颈间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散发着温润而智慧的光芒。他心中一动,一个大胆的念头浮现。
几天后,胡适之带着林风和一个精致的透明培养皿走进研究室。培养皿里,并非菌种,而是一块指甲盖大小、布满精密银色纹路的芯片,芯片中心镶嵌着一颗极其微小的深棕色琥珀颗粒,里面清晰可见丝丝缕缕的金色菌丝。
“依依,阿婆,各位,”胡适之将培养皿放在桌上,“这是我和林风团队最新研发的‘菌丝生物传感芯片’初代样机。我们尝试将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菌丝体(类似琥珀菌丝)作为生物识别元件,固定在微型芯片上。”
他指着芯片解释道:“它的原理是,不同的中草药,其挥发物或特定成分的分子结构是独特的。当这些分子接触到芯片上特制的菌丝体时,会引发菌丝体极其微弱的代谢变化或电信号变化,被芯片上的传感器捕捉并放大、分析。”他看向李阿婆,“阿婆,您经验丰富,能通过看、闻、尝判断草药的优劣和真伪。这块芯片,就像给古方装上了‘电子鼻子’和‘电子舌头’,试图用科技手段,将您这种难以量化的经验,部分地‘翻译’出来,进行初步的快速筛选和辅助鉴别!”
研究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这个新奇的想法震撼了。李阿婆颤巍巍地拿起放大镜,凑近观察那小小的芯片和琥珀里的菌丝,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惊奇的光芒:“这……这小玩意儿,能尝出草药好坏?”
“理论上可以,阿婆!”林风兴奋地接口,“比如,我们设定好优质‘白及’(陈依依之前研究止血的草药)应有的特征信号图谱。当我们拿到一批新的‘白及’样本,提取其气味分子或特定成分接触芯片,如果芯片反馈的信号与我们设定的‘标准图谱’高度吻合,说明这批药材品质稳定且优良!如果有偏差,就可能存在品种混杂、炮制不当或者有效成分不足等问题!”
陈依依瞬间明白了丈夫的深意。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对她倾注心血的古方数据库项目最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进行深度对话的桥梁!她激动地握住胡适之的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泪花:“适之!这太棒了!如果成功,不仅能帮助我们筛选优质原料用于后续产品开发,更能为古方的标准化、科学化提供一种全新的、客观的工具!这是对阿婆她们这些守护者经验的最大尊重!”
项目组立刻行动起来。首批选定了“白及”、“七叶一枝花”等几种柳溪周边常见、古方记载明确且“琥珀之源”未来可能用到的草药。李阿婆贡献出她珍藏多年、品质确凿的“标杆”样本。胡适之和林风团队则夜以继日地调试芯片,建立“标准图谱”数据库。
当第一片待检测的“白及”粉末样品被置于特制的检测槽,其挥发性分子缓缓接触芯片时,研究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电脑屏幕上,代表菌丝响应的电信号曲线开始波动,逐渐与预设的“优质白及图谱”重合……最终,匹配度高达92%!屏幕上跳出一个绿色的“√”和“品质优良”的字样!
“成了!真的成了!”林风激动地跳了起来。李阿婆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和那个绿色的勾,又看看玻璃皿里自己熟悉的草药,咧开没牙的嘴,笑得像个孩子:“好!好!这‘小舌头’,灵!”
陈依依紧紧依偎在胡适之身边,看着这历史性的一幕,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他不仅守护着她的理想,更用他的智慧,为这理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灯光下,他颈间的琥珀菌丝吊坠与她胸前的吊坠轻轻相碰,发出微不可闻的脆响,如同两颗智慧与深情的心,在为共同的梦想而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