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有时候真正的‘不动’,不是不升不调,而是所有人都围着你转,却谁也动不了你。”
?林音:女,35岁,现任县统计局副局长(副科级),原系共青团系统提拔,后因“非婚育女”风波被雪藏三年,表面沉寂,实则背景复杂,曾是前副书记周如水的亲信干将。
?葛明书:男,50岁,现任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丁锐之上一级。此前在市委组织部任调研员,刚刚调任南阳县,风格沉稳,擅长“审稿政治”。
一早,县委办会议室气氛异样。
组织部副部长丁锐手握一份文件,脸上虽挂笑,眼神却藏刀。他朗声宣布:
“根据市委组织部指示,南阳县将启动年轻干部交流计划第二批试点,涉及共12个科局岗位轮动,调研建议需由县委办牵头协调,张主任——您来负责。”
张万霖眉头一挑:“我们办还是归口单位?”
丁锐笑答:“形式是协调,实则核心在您这里——书记定了。”
赵澜随后把一份“建议名单”悄悄递给张。名单中第三人一栏赫然写着:“林音,统计局副局长,建议交流至县政府办公室综合组。”
张轻声问:“这人背景?”
赵澜眯眼低语:“当年‘非婚风波’那个……是原副书记周如水从团系统带过来的。”
张顿了顿,没有说话,但手指在文件上轻轻一敲。
当天下午,张万霖被书记裴尚明叫到办公室。
书记翻着那份干部流动名单,似是随意地问:
“你觉得,这批交流名单里,有没有人‘太久没动’了?”
张答得很稳:“确实有些同志岗位沉淀时间久了,该给机会。但也要分清,是‘不动’,还是‘不能动’。”
裴点头,语气意味深长:
“有些人不动,是因为没人敢动;也有些人,一动就会动出麻烦来……比如林音。”
张沉默几秒,点头:“我知道。”
裴又说:
“这批名单上你有决定权,但如果真有动静,先和我通个气。南阳县看似平静,水下的线还在绕,别被人拿来当了投名状。”
张应下,心里却己开始起算:这个名单,是一次选边;这批调整,是一次小考场。
第二天上午,林音以“汇报工作”为由主动登门拜访县委办。
张万霖照例泡了茶,林音端起杯子,却没有喝。
她微笑开口:“张主任,我这人没什么本事,唯一能做好的事,就是不说话。”
张一笑:“有时候,官场上最难的,就是不说话。”
林音忽然问:“组织部那个葛部长……以前在市里是不是和周如水书记熟?”
张没回答,反问:“你还和周书记有联系?”
林音看着他,嘴角一扬:“张主任,其实我很佩服你,不靠背景,不拉帮结派,还总能走得正。”
张笑而不语,只起身续了水。
那杯茶林音始终没喝,只留下一句话:“有人在看你动不动,我的去留,不重要。”
张站在窗前,看着她下楼背影,忽然想起一句老话:“有时候最动荡的时候,恰恰是要最稳住的时候。”
那天下午,组织部传来消息:干部交流名单需由县委办再出一份“优化版”材料,由葛明书亲审。
张万霖亲自撰稿,但 deliberately 保留林音在名单中。
文件送上去不到一小时,葛明书打来电话:“老张,你这份材料我看出来了,是有心安排林音同志?”
张笑道:“名单是组织部定的,我只是协助完善。”
葛明书慢声道:“林音这人,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市里现在风向飘得紧,咱不求出事,但也别引事。”
张回答得滴水不漏:“我服从组织安排。林音,动也行,不动也行。看上头。”
葛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挂了电话。
与此同时,县委办内部却因“林音列入交流名单”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风波。
信息科科长张照阳在内部会议上公开提出:
“这个名单是不是张主任自己决定的?为啥林音这种‘有历史问题’的干部还能进核心岗位?”
赵澜当场反驳:“这是组织部主导的名单,县委办只是协同。”
张照阳冷笑:“赵主任,你们办公室,是不是又想回到几年前‘那个小圈子’?”
话音一落,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张万霖得知后,没有立刻处理,只是叫赵澜进屋,说了一句:
“下次他再说,记得提醒他一句:干部的历史,是党组织查,不是他嘴里评。”
赵澜沉着点头,却知道:张这是给她“明保”——但更重要的,是“暗敲”那些想乱说话的人。
最终,林音的调动没有通过,市委组织部在“综合考评后”暂缓其交流安排,理由是“岗位协调未达成共识”。
丁锐私下对张说:
“这件事,书记其实早有分寸。你留她在名单上,是聪明;但你没推得太猛,是稳。”
张淡淡一笑:“有些人,不是不能动,是看谁动。”
裴尚明后来在书记碰头会上专门提到:
“林音这类干部,不能用简历去看,要看在关键节点上她的态度。一个沉了三年还不走形的干部,不容易。”
众人皆默。
这批交流名单最终只调整了九人,林音“列而不动”,反而成了名单中最令人注目的存在。
深夜,张万霖坐在办公室,翻着那本《南阳县干部全册》。林音的名字被他轻轻折起一角。
赵澜进屋:“张主任,市里传来消息,说葛明书下一步可能要调回市里,您怎么看?”
张笑了笑:“这年头,谁动谁不动,不看组织部发什么文件,要看风往哪边吹。”
赵澜问:“那您呢?动不动?”
张望着灯下沉沉的夜色:“有时候,不动,是为了让别人先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