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人跃窗而出的瞬间,林昭己冷静地整理好衣襟,转身对赶来的周怀恩道:“传令下去,加强府中戒备,尤其是书房与粮仓方向。”
“是。”周怀恩虽满脸担忧,却未多问。
林昭望向窗外,夜风卷着寒意扑面而来。他知道,这一击只是开始。赵文渊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他们要的是彻底抹杀改革之声,将他钉死在流言之中。
而他,也早己准备好反击。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清河州城东的集市上便出现了十几名身着儒衫的年轻人。他们手持印制整齐的小册子,站在摊贩之间、茶楼门口,高声宣讲:
“诸位乡亲!我们不是来卖书的,是来讲理的!”
“科举之门,不该只开给士族子弟!”
“林家商队送来的粮食,没有掺假,也没有抬价!这是你们自己能看见的!”
人群中有人冷笑:“说得轻巧,你们这些读书人,还不是想往上爬?”
一名学子毫不退让:“我姓李,祖上三代务农。若非林公子指点,我至今还在田里抡锄头。我若爬上去了,也是靠自己本事,不偷不抢,不比那些靠祖荫混日子的差!”
这话一出,人群骚动起来。不少百姓想起前几日粮价稳定、米铺门前排长队的情景,纷纷点头议论。
这场街头宣讲很快蔓延到全州各镇。寒门学子们分头行动,不仅讲政策,更讲自身经历。他们把林昭当初写下的《寒门志》抄录成册,发到百姓手中,引发强烈共鸣。
与此同时,林家商队更是主动降价售粮,在几个偏远乡镇甚至以成本价供应。此举虽遭账房反对,但林昭亲自下令:“宁可少赚些,也不能让百姓觉得我们在趁乱牟利。”
这番举动迅速赢得了民心。坊间传言再起,却是另一番景象:
“林家小子仁义,咱们信得过。”
“那什么‘勾结外商’的谣言,怕是赵家捏造的吧?”
“可不是嘛,赵府的米价涨了三成,还限量供应。”
林昭坐在书房内,听着属下汇报的街谈巷议,嘴角微扬。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战场——人心。
然而,保守派并未坐以待毙。
数日后,一封署名为“清河士子”的文章出现在官媒之上,措辞激烈,指责林昭“煽动民情、蛊惑视听”,并称其背后有境外势力支持,意图扰乱朝纲。
此文一出,舆论哗然。
林昭却不急,反而命人连夜调查作者身份。不出所料,线索首指赵文渊幕僚。他当即命人将幕后证据公之于众,并附上一份由数十位寒门学子联名签署的反驳信。
“我们不是境外势力,”信中写道,“我们只是想凭自己的才学,争一条出路。”
这封信被广泛传播,甚至被一些书院刻印张贴,成为辩论教材。南院书院更是在数日后举办了一场公开辩论,主题便是“科举是否应为天下寒门子弟开放”。
林昭亲自到场,面对台下数十名士族子弟的质疑,他沉稳应对:
“你们说寒门无才,那为何我身边这些人,皆能背诵《礼记》、通晓经义?”
“你们说祖制不可违,那为何历朝历代都在变法?”
“你们说我不该煽动民意,可民意本就存在,我只是将其说出。”
一番话如雷霆炸响,全场鸦雀无声。
片刻后,竟有一名士族子弟起身鼓掌,低声说道:“林兄说得有理。”
林昭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全场,不少人低头沉思。
辩论结束时,己有几位原本持反对意见的士子悄然离席,不再发声。
这场风波之后,朝廷内部的态度也开始微妙变化。
尚书大人收到周怀恩带回的密信后,沉默良久。当晚,他召见了几位同样保持中立的老臣,谈及改革之事。
“民间呼声……确实不小。”他说。
皇帝也在批阅奏折时,注意到林昭呈上的那份调查报告,其中详细记录了各地寒门学子对改革的支持率,以及他们对未来仕途的期待。
“寒门子弟也能出头?”他在御案前低语,目光深邃。
而在清河州,林昭正站在一处高台上,看着下方熙攘的人群。
“公子,”周怀恩在他身旁低声问道,“接下来,我们该如何收尾?”
林昭望着远方,语气平静:“让他们知道,寒门不只是声音,而是力量。”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喧闹。
一个身影从人群中挤出,气喘吁吁地跑到他面前,跪地禀报:
“公子!京城那边……有人送来一封信,说是尚书大人亲笔所写……”
林昭眼神一闪,伸手接过信封,指尖轻轻着封口。
他缓缓拆开信纸,目光一扫,脸色骤变。
“原来……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