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基地的项目刚签完合同,麻烦事儿就跟着来了。施工队刚进场,隔壁村的老杨就带着几个人堵在村口,扯着嗓子喊:“不准挖!这片地挨着我们村的水渠,挖坏了庄稼地谁负责?”
正在现场指挥的赵丽赶紧小跑过去,赔着笑脸说:“杨大哥,您先消消气!施工方案我们早就研究过了,绝对不会影响水渠。不信您看,”说着掏出图纸,“我们专门做了加固防护,还请了水利专家来指导呢。”
老杨却一把推开图纸:“图纸顶啥用?到时候挖出事,你们拍拍屁股走人,我们喝西北风啊?”围观的村民也跟着起哄,现场气氛剑拔弩张。
当晚,赵丽带着施工队负责人、水利专家,还有村两委班子,主动去隔壁村开协调会。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老杨板着脸说:“赵丽,今天你得给句准话,要是水渠出问题,你们咋赔?”
赵丽翻开笔记本,语气诚恳:“杨大哥,我们愿意签承诺书,要是施工导致水渠损坏,所有损失我们全包,再额外补偿误工费。而且施工期赔,每天安排专人巡查水渠,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水利专家也补充道:“大家放心,我们用的是沉箱式施工法,对周边影响很小。这是技术报告,你们可以找懂行的人看看。”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沟通,老杨终于松口:“行,看在你这么有诚意的份上,先试试。要是出岔子,我们可不会善罢甘休!”
解决完土地纠纷,新问题又冒出来了。研学课程该咋设计?大学生小张挠着头说:“赵姐,企业那边想要既有零碳知识,又好玩的课程,可我们没经验啊。”
赵丽召集村里的能人们开“头脑风暴会”。在电竞民宿工作的年轻人说:“搞个VR模拟发电竞赛,肯定受欢迎!”教了一辈子书的退休教师王老师提议:“可以结合咱们的农耕文化,让学生体验沼气池发酵原理。”
“好主意!”赵丽一拍桌子,“咱们兵分三路,小张负责VR项目对接,王老师设计农耕课程,琉璃联系周边学校做调研,看看孩子们到底喜欢啥。”
课程设计到一半,资金又紧张了。会计老陈皱着眉说:“赵丽,买VR设备、布置教室,预算超支了20万,咋办?”
赵丽咬咬牙:“先把村里闲置的老仓库改造成临时教室,能省一笔装修费。我再去县里跑跑,争取点教育专项补贴。”
她连续一周泡在县教育局,拿着研学基地规划书反复介绍:“领导,我们这个项目既能传播零碳理念,又能带动乡村教育,对学生成长特别有意义!”终于争取到了一笔扶持资金。
研学基地开业前一天,又出了意外。负责VR设备调试的技术员急得满头汗:“赵姐,系统突然崩溃了,根本启动不了!”
赵丽一边联系设备厂家远程支援,一边安抚团队:“别慌!咱们先把备用方案拿出来,农耕体验、手工制作绣品这些项目照常进行。”
折腾了整整一夜,在厂家工程师的帮助下,系统终于恢复正常。看着晨光中的研学基地,赵丽长舒一口气。
开业当天,首批200名学生涌进基地。可没过多久,带队老师就找到赵丽:“赵主任,有几个孩子说课程太难,听不懂。”
赵丽立刻召集授课老师开会:“咱们得把专业术语换成大白话,多增加互动环节。比如讲太阳能发电,就用手电筒和小风扇做实验,让孩子们亲手操作。”
调整后的课程大受欢迎。孩子们戴着草帽在草莓园里测土壤酸碱度,围着沼气池观察发酵过程,还动手用秸秆制作环保工艺品。
正当研学基地办得红红火火时,环保部门来检查了。工作人员拿着检测报告说:“赵丽,你们污水处理系统的排放标准不达标,必须限期整改。”
“怎么会呢?”赵丽满脸疑惑,“当初建厂时都是按标准设计的啊。”仔细一查才发现,随着研学人数增加,污水量远超预期,现有设备处理能力跟不上了。
“升级设备要花不少钱,”琉璃有些发愁,“可要是不整改,基地就得关门。”
赵丽在村里发起“环保众筹”:“乡亲们,研学基地是咱们共同的心血。现在遇到难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民们纷纷响应,有的捐钱,有的主动帮忙清理沟渠。
在大家的努力下,新的污水处理系统很快安装调试完毕。赵丽还想出个妙招,把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灌溉,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这天,一辆大巴车停在研学基地门口,下来的却是邻县的村干部。领头的老李握着赵丽的手说:“你们这经验太值得学了!快给我们讲讲,咋把乡村研学搞得这么红火?”
赵丽笑着说:“其实没啥秘诀,就是多听意见,遇到问题不躲不拖。走,咱们边看边聊,有啥问题尽管问!”
夕阳西下,研学基地里依然热闹非凡。孩子们的欢笑声、机器的轰鸣声、村民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赵丽站在大数据中心的屏幕前,看着实时跳动的客流量、能耗数据,心里又开始盘算下一个计划——打造智慧研学平台,让更多孩子“云游”河套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