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茶卡盐湖的镜面之上,许牧将特制的防滑轮椅垫板铺展在盐滩。小满扶着轮椅扶手起身,颈间新换的茶卡盐晶项链与煤雕骆驼吊坠轻轻碰撞,折射出细碎的光。远处,基金会资助改造的首艘无障碍观湖船正缓缓驶来,船舷喷涂的“盐火”标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那是他们五年公益之路的见证。
“试试这个。”许牧递来一副VR眼镜,镜片中同步呈现着茶卡盐湖的3D无障碍导览图。这是他们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新项目,通过实景建模和语音导航,能为视障游客提供沉浸式游览体验。小满戴上眼镜,耳边立刻响起柔和的解说:“您现在位于天空之镜观景台,正前方20米处设有盲文导览牌,右侧坡道可首达湖心栈道......”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急切的呼喊。一位母亲推着坐轮椅的女儿焦急求助,原来孩子的轮椅卡在盐滩缝隙中。许牧立即跑过去,熟练地从背包取出便携千斤顶和加固支架。“这种情况我们遇到过。”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盐湖地面松软,得用三角形支撑原理分散压力。”小满则安抚着小女孩,从帆布包掏出煤雕小骆驼:“看,这是火山爷爷雕的,等修好轮椅,我们一起去看真正的盐雕好不好?”
夕阳西下时,改造后的观湖船载着二十多位残障游客驶向湖心。许牧和小满坐在船头,看着游客们惊叹于盐湖倒影的美景。一位视障老者轻轻触摸着船舷的盲文介绍,眼眶:“我这辈子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湖。”小满握着许牧的手,感受到他掌心传来的温度——那是无数个熬夜设计图纸、反复调试设备留下的茧。
深夜,盐湖旁的临时工作室灯火通明。许牧正在电脑前绘制下一站——西藏纳木错的无障碍改造方案,小满则整理着游客反馈。“有听障朋友建议增加手语导览视频。”小满指着笔记本,“还有坐轮椅的驴友说,高原地区的供氧设备需要适配轮椅固定装置。”许牧起身泡了两杯黄芪茶,氤氲热气中,两人的影子在墙上交织成温暖的轮廓。
三个月后,当“盐火号”无障碍旅行专列驶入青藏线时,车厢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列由基金会联合铁路部门改造的列车,配备了可升降床铺、无障碍卫生间和高原反应监测系统。列车员小张推着坐轮椅的藏族姑娘卓玛参观车厢,激动地说:“以前总觉得远方遥不可及,现在终于能带阿妈去看圣湖了!”
纳木错的清晨,许牧和小满协助志愿者搭建临时无障碍观景台。远处雪山倒映在湖面,成群的牦牛悠然走过。一位截瘫摄影师架着特制三脚架,通过远程控制拍摄着眼前美景:“这是我拍过最震撼的画面,谢谢你们让我重新拿起相机。”小满望着忙碌的许牧,他额头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就像初次在盐湖为她调整轮椅时那般专注。
就在这时,许牧的手机响起。是北京轮椅辅具研发中心的邀请,希望他们参与新型智能轮椅的设计。“我们的‘盐火’理念己经影响到更多领域了。”许牧难掩兴奋。小满却注意到他发红的眼眶——连续高原工作,让本就患有旧疾的他身体亮起了红灯。
回程路上,小满坚持让许牧休息,自己接过轮椅改造方案继续研究。深夜,她发现许牧偷偷在备忘录里写着:“等项目稳定,带小满去云南腾冲,那里的火山温泉或许对她的关节有好处......”泪水模糊了视线,小满轻轻靠在许牧肩头,听见他平稳的心跳声与列车铁轨的震动融为一体。
五年后的公益论坛上,“盐火无障碍旅行”模式被列为行业范本。大屏幕上播放着他们的历程:从运城盐湖到火焰山,从茶卡盐湖到纳木错,那些他们亲手设计的无障碍设施,那些游客们绽放的笑容,那些在困难中相互扶持的瞬间......台下掌声雷动,而许牧和小满只是相视而笑——他们更在意的,是此刻无名指上的婚戒轻轻触碰,以及无名指下方,用煤雕工艺刻着的“永不独行”。
当月光再次洒在盐湖,轮椅的轮辐与坚定的脚步仍在丈量着生命的广度。许牧和小满知道,他们的旅程永远没有终点。下一站或许是江南水乡,或许是漠北草原,但无论何处,都会有他们携手设计的无障碍标识,都会有“盐火”精神点燃的希望之光——那是爱与坚持的力量,是对生命平等的执着追求,更是一个关于“我们”的,永不落幕的故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