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火耗归公,就是根据各省情况,将火耗比例数额固定下来,大致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个别省份定得更高一些。
归公的火耗银两,主要用于各官养廉和拨作地方政府公用经费、填补亏空,从而建立起清代历史上著名的养廉银制度。
而所谓养廉银,是针对官吏借口俸薪不敷应用,恣意贪污苛索的弊端,由官府以合法方式给官吏一定的补助,以为各官养赡家口及办公所用,使其贪婪借口不能成立,故曰养廉。
李善长闻言,微微颔首,似乎对朱标的这个决定并不感到意外。
因为现在,在朱元璋的高压之下,虽然地方官员同样会有贪腐,但是绝对比历朝历代都收敛的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推行火耗归公,无疑阻力是最小的,而且很快就能看到成效。
李善长轻抚着桌上的茶盏,沉思了片刻后,缓缓开口:“殿下此计甚妙,只是这火耗归公,总要先找个试点。”
朱标在回京的途中,就己经有了一些想法,所以此刻也是眼中精光一闪道:“很简单,湖州!”
湖州是江南丝绸、粮食主产区,商业繁荣,赋税折银比例高,火耗问题突出。
而且靠近应天府,朝廷监管便利,信息传递快。
最重要的是,湖州知府王瑗是太子府属官出身,对朱标是绝对的服从,而且绝对清廉。
所以将湖州作为火耗归公的试点,最为合适不过,李善长也赞同的点了点头。
朱标见李善长也赞同了自己的想法,当下也是哈哈一笑,继续道:“待湖州试点成功,便可以推广至整个江南,继而推向全国。到那时,我大明官员,人人以清廉为本,届时吏治虽然不能完全清明,但是也一定会大有改善,国库的收入也能多个几十万两。”
火耗归公一旦成功推行,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但是李善长却突然提醒道:“殿下的出发点是好的,火耗归公本身也是利国利民之事,但是想要顺利推行,还需要做到两点。”
一听到李善长这么说,朱标顿时就来了兴致,他知道李善长看待问题,向来都是一针见血,所以连忙拱手请教道:“还请先生赐教。”
李善长轻轻抿了一口茶,润了润嗓子,这才缓缓说道:“第一,殿下想要在整个大明推行火耗归公,那就要在每个省份,每个州府都要有自己绝对信得过的人手,才能保证政令畅通无阻,不会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也能保证得到的数据都是最真实的。”
“第二,要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确保各级官员在执行火耗归公的过程中,不会中饱私囊,也不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懈怠。只有这两点都做到了,火耗归公才能真正地在大明推行开来。”
朱标闻言,连连点头,眼中闪烁着凝重的神色。
他同样清楚,李善长所提出的这两点,正是火耗归公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二点其实还好,想要防止执行的官员上下其手,总有一些办法可想,但是绝对能够信任的人手,培养起来却需要大量的时间。
正当朱标皱着眉头沉思的时候,李善长却突然开口道:“其实殿下不必这么为难,只要您能获得一个人的支持,这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朱标闻言,心中一动,连忙追问道:“哦?先生所言何人?”
李善长淡淡的道:“很简单,当今陛下。”
朱标一愣,不解的道:“我父皇?”
李善长面无表情的道:“没错,殿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大,可能稍有不慎就会对整个大明造成翻天覆地的影响,但是殿下如今虽然大权在握,但是毕竟只是太子,大明的主人,只能有一个。”
“殿下您的所有政令,都需要陛下点头同意,才能在整个大明推行开来。”
朱标闻言,顿时恍然大悟。
他确实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自己虽然是太子,但是终究不是皇帝,朝中的那些大臣们,虽然表面上对自己毕恭毕敬,但是心中到底向着谁,那可就不好说了。
若是自己想要推行火耗归公,势必要对地方财政有细致到极限的把控,但是这样的权利绝对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太子的手中。
虽然朱元璋愿意放权给自己,但是自己作为太子,也不能贸然的去触碰那些朝臣们的底线,否则一旦引起反弹,自己的太子之位,恐怕都会受到影响。
自从穿越以来,凡是自己所请,朱元璋无所不允,这也造成了朱标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忽略了朱元璋的帝王心术,以及那些朝臣们对于皇权的敬畏。
若是自己想要绕过朱元璋,首接对整个大明进行改革,恐怕不等自己将火耗归公推行开来,就会被那些朝臣们联手弹劾,到时候自己就算是有千般理由,万般无奈,恐怕也难以洗脱罪名。
想到这里,朱标顿时出了一身冷汗。他看向李善长的目光中,充满了感激。
李善长确实老辣,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幸好自己身边有李善长这样的智者提醒,否则一旦自己行差踏错,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里,朱标看着李善长的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他拱手道:“多谢先生提醒,学生险些酿成大错。”
李善长轻轻摆了摆手,道:“殿下不必客气,老臣既然选择辅佐殿下,自然希望殿下能够顺利登上皇位,成就一番伟业。”
朱标看着李善长,道:“先生觉得,学生该如何获得父皇的支持?”
李善长闻言,沉吟了一下,这才缓缓说道:“殿下想要获得陛下的支持,其实也不难,只要殿下能够拿出让陛下心动的利益,陛下自然就会站在殿下这一边了。”
朱标闻言,眼睛一亮,道:“先生的意思是?”
李善长淡淡的道:“很简单,殿下可以告诉陛下,火耗归公一旦成功推行,每年至少可以为大明国库增加百万两白银的收入,这样一来,陛下自然会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