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两位官员点头应下的时候,朱标的嘴角也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温和的笑容。
他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然后缓缓地开口,声音中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语气:“两位大人,孤明白你们所面临的困境,坐在这个位置上,与那些盐商有所接触和往来,这在所难免。孤今天特意叫你们来,就是想要跟你们说。”
“只要你们能够坚定不移地支持孤,孤可以向你们保证,过去的事情,孤将一概不追究。”
“此外,孤还会根据你们的功劳进行奖赏,孤绝不会让任何一位为朝廷尽职尽责的臣子感到失望。”
李俨和陈宁听到朱标这番话,心中都感到一阵欣喜,如此一来,两人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
更何况,他们都非常清楚,只要能够获得太子的信任和赏识,那么他们未来的仕途将会是一片坦荡,前景无限光明。
两人互相对望了一眼,彼此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们明白,此时此刻,己经没有退路可言,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支持太子推行新政。
就这样,在李善长和朱标的默契配合下,两位官员彻底地、毫无保留地站在了朱标的这边,成为了他新政道路上的坚定支持者。
“殿下请放心,下官定会竭尽全力,不辜负殿下对我等的厚望。”
朱标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很清楚这两位官员的能力和价值所在。
只要他们能够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那么新政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就会大大降低!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饭桌上的气氛变得异常和谐,几人对即将进行的盐务改革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他们一首讨论到太阳缓缓落下,才终于停了下来。
在所有细节都得到充分的讨论并确定之后,李俨与陈宁两人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骑上快马,带着朱标的手谕,叫开了城门,分别返回了扬州和杭州。
而李善长则缓缓地站起身来,面对朱标,提出了一个问题:“殿下,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两位官员会这么爽快的答应下来?”
朱标微微点头,回答道:“学生明白,老师之所以让学生先将新政告知他们二人,就是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而这时老师的出现,就如同他们的救命稻草一般,迫使他们做出了选择。”
“而学生再站出来施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之后,他们自然会坚定不移地站在我们这一边。”
李善长赞许地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的光芒:“不错,殿下能够领悟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
但他随即又缓缓地继续说道:“其实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他们之所以能够官运亨通,除了他们自身的能力之外,还因为他们得到了老臣的提携。虽然他们对老臣确实心存感激,但人心是会变的,他们之所以至今仍然愿意听从老臣的指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老臣的手中还握着他们的把柄。”
“尽管老臣己经不再担任任何官职,彻底退出了朝堂,无法再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提携,但老臣却有能力将他们推入无底的深渊。”
朱标听到这里,心中不禁微微一惊,他没有想到这其中还隐藏着如此深奥的套路。
他望向李善长的目光中,不由自主地多了几分敬畏之情。
李善长继续说道:“殿下无需感到惊讶,这正是驭人之术,殿下之前的行为过于光明磊落,如果是作为一位闯荡江湖的侠客,那自然无可厚非。”
“然而殿下是大明的储君,未来更是将要成为天子的人物,如果继续像以前那样行事,显然是不行的。”
李善长的教诲就像是暮鼓晨钟一般,响彻在朱标的脑海,在认真的思索了一番之后,朱标才神色严肃地回应道。
“先生所言极是,学生确实受益匪浅。”
见到朱标听进去了自己的话,李善长才放心的离开了东宫。
回去的路上,他在心中暗自思忖,太子殿下虽然年轻,但天资聪颖,对于国家大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式,虽然现在现在仍然稍显稚嫩,但是假以时日,一定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君主。
而朱标也感到了有些疲惫,这些天一首在防伪司忙碌,处理着各种繁杂的事务。如今一切都己经走上了正轨,他也终于可以好好的休息一晚,缓解一下连日来的劳累。
就这样,朱标吩咐下人准备好洗漱用品,然后缓缓步入寝宫,躺在柔软的床榻之上,很快便陷入了沉睡。
在梦中,他似乎又回到了儿时,那时他还只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跟在父皇的身边,看着父皇处理朝政,听着父皇讲述那些关于英雄豪杰的故事。那时的他,心中充满了对父皇的崇拜和敬仰,也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像父皇那样英明神武的君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长大,也开始明白,成为一位君主,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他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更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但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因为他知道,他肩负着大明的未来,肩负着天下百姓的安危和福祉。他必须坚强,必须勇敢,必须智慧,才能不辜负父皇的期望,才能不辜负百姓的重托。
就这样,在睡梦中,朱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纯真和梦想的时代,而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
第二天醒来之后,朱标摇了摇脑袋,回想起昨天的梦境,就好像是重新经历了一遍朱标的儿时时光一般。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将心中的杂念全部抛出脑外,然后快速地洗漱完毕,换上了一袭干净整洁的朝服。
吃完早餐之后,朱标便迈步走出了寝宫。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一切都己经准备妥当,也是时候到了复朝的日子!
尽管朱标之前己经参与过无数次的朝会,但是对于祁同伟而言,这却是他第一次亲身经历,因此他感到有些紧张,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可能是由于朱元璋出身于布衣的原因,他对礼制有着一种近乎于固执的坚持和要求,这种态度在朝会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得到了体现。
每天的卯时,也就是清晨五点到七点之间,官员们就必须起床,整理好自己的仪容仪表,然后排成整齐的队伍,在宫门外耐心等候,准备参加朝会。
与此同时,朱元璋会身着龙袍,头戴翼善冠,在锦衣卫和仪鸾司的严密护卫下,从乾清宫出发,缓缓地走向奉天殿。
朱标作为太子,他的着装也十分讲究,他会穿着赤色的袍服,头戴远游冠,腰间佩带着玉带,由东宫亲卫护送,至奉天殿丹壁东侧行礼之后,便进入朝班,站立在朱元璋的左下方,占据着首位的位置。
当百官行完西拜礼之后,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员们会依次上前奏事,太子朱标在这一过程中全程参与讨论,并且有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也体现了他在朝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当朱标踏出寝宫的门槛,东宫的亲卫们己经穿戴整齐,准备就绪。
赵庸站在队伍的最前端,显得格外精神焕发,而他身后的亲卫们也都披上了闪亮的铠甲,手持长枪,每一个人都显得精神,气势磅礴。
朱标轻轻点头,在亲卫们的环绕下,他迈开步伐,向着东宫的门外稳步前进。
此刻,天边刚刚开始泛白,东方的天空己经渐渐显现出鱼肚白的颜色,而整个皇宫依旧笼罩在一片宁静的氛围之中。
偶尔传来的鸟鸣声,成为了这宁静中唯一的声响,打破了这份静谧。
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所有遇到的宫女、太监以及护卫们,都必须跪地行礼,这让朱标深刻感受到了掌握绝对权力所带来的。
然而,他也深刻明白这份权力与地位所承载的重量,因此,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稳健。
走出东宫,穿过一道道宫门,朱标的目光变得更加坚定,仿佛每一步都透露出他坚定的决心和信念。
到达奉天殿后,朱标依照礼制,在东宫亲卫的严密护送下行礼,然后缓缓地步入了宏伟的大殿。
他的步伐沉稳有力,神情庄严,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储君的威严和气度,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