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我的大汉不能亡
穿越三国:我的大汉不能亡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三国:我的大汉不能亡 > 第23章 蔡公卢公,我来出个主意

第23章 蔡公卢公,我来出个主意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三国:我的大汉不能亡
作者:
赵修
本章字数:
4302
更新时间:
2025-05-26

蔡邕这个人有文士的风范,也有文士们特有的怪脾气,对看不上眼的人根本不搭理,对正首有才华的人特别青睐,甚至说非常主动。

刘为这个人锋芒内敛,不谄上欺下,对谁都和和气气、彬彬有礼,而且跟随荀爽学习的日子里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学功底,所以蔡邕喜欢每天都叫刘为一起办公。

本来刘为觉得召自己入洛这件事有些怪异,打算秉持着不做事就不会错的向栩原则,当个透明人,结果跟蔡邕一起办公,见识到了大汉经学之争有多么激烈。

汉末经学分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因为秦朝焚书坑儒,所以有些儒家经典都是由儒生们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在对经文的释义上结合了时代的需要,所以称为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则是源自孔子故宅墙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侧重对经典本身的解读,与时代结合较弱。

两派在对经典的看法、对孔子和周公的认可程度、对思想和制度的理解上都有不同,所以长期处于一个对立的状态。而汉朝官吏多以经学入仕,今文古文之争表面上争的是对经典的解读,实际上争的是文化话语权、思想话语权、还有朝廷谁来当官的话语权。

在这个时期,今文经学明显压过了古文经学,刘宏在修刻熹平石经时,选用的全部是今文经学。然而此次石经重新修刻,情况又更乱了起来。

因为这次是需要为经典加注标点的,这可是为圣人断言。比如《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换了标点以后可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同的断句使得整句话意思都不一样,不论是今文学派还是古文学派,内部先开始乱了起来。今文学派中对《春秋》的解读就有左氏春秋、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互相争来争去最后有人提议要不看看古文《春秋》?

古文学派察觉到了端倪,又想着争取机会被刻上石经。

所以蔡邕这里人来人往,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为的就是想拉拢蔡邕,在对经典的注释权上偏向自己流派多一些。

往往这个时候刘为都会避开,避不开就端茶递水,但是话是一句都不说的。

一次蔡邕对刘为发牢骚:“子健倒是好清闲。”

刘为无奈回道:“蔡公明鉴,我一个十五岁的小子,跟随荀师学习还没几年,你让我解释标点的作用我能行,但是让我参与标注的事情,我小胳膊小腿也承受不起。”

蔡邕也能理解,但是他小气,不想刘为每次都躲一旁看热闹,每次跟人不想交流的时候,都会把刘为叫出来,现场表演一下什么叫荀氏高徒、什么叫过目不忘,然后再来一手大气精美的行书。

刘为没想着出风头,但是没办法,表现太优秀,每次都能震住来访的人,蔡邕的小花招反而让刘为被更多士流注意到了。

五月下,尚书卢植来访。

卢植身材高大,自带威严。他之前在东观与马日磾、蔡邕、杨彪、韩说等人一起修过书,并参与续写《汉纪》,与蔡邕是老交情了。

他来找蔡邕,当然也是为了石经一事。卢植师承大儒马融,与郑玄是同门,也是古文学派在朝廷的代表。之前修刻熹平石经时,卢植刚刚平定扬州九江郡叛乱,为了参与这一件事,卢植上书称自己身体不好,回到洛阳以后又上书自荐,最终进入编修工作组。

这一手操作可比蔡邕要灵活多了。

只是他还是失败了,熹平石经的修刻全部以今文经典为主。这次他看到古文经典出头的一点机会,所以又来做尝试。

蔡邕压力很大,只能由刘为出场转移注意力。卢植面不改色,当听到刘为对经典的理解以后赞许地点了点头,但还是不说话。

等到刘为也没了手段以后,卢植说道:“伯喈,凭咱们两个的关系,你大可有话就说,如果觉得我打扰你,我告辞就是了。”

蔡邕面色尴尬,只是一味的说“没有没有,子干能来我非常高兴”等场面话,刘为看得好笑,但只能忍下来。

卢植又道:“那这次石经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吗?”

蔡邕“这”、“那”的说不出话来,看刘为神色不对,忽然道:“子健,你可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刘为脱口而出:“不如将古文刻在石碑的背面。”

卢植神色一动。

蔡邕沉吟了一下,小心地看向卢植:“子干,刻在背面互为表里......你觉得怎么样?”

卢植说了一句“我回去想想”,便起身告辞。临走又看向刘为,温声说道:“子健,你很不错,若在经学上有什么困难可来找我。”说完便快步走了出去。

蔡邕长舒一口气,笑道:“还是子健有想法啊。”

刘为谦虚道:“哪里哪里,只是灵光一闪罢了。”

“你觉得卢子干会同意吗?”

“现在今文经学强势,古文学派也是知道的。他们想要的无非是争取一个机会,所以能刻上石碑,即使是背面,他们应该是能接受的。”刘为解释道。

其实如果是刘为当政的话,是一定不会同意的,熹平石经的目的便是统一经典、思想,现在正面刻今文、背面刻古文算什么,搞出两个版本扩大争端吗?

但是现在是刘宏当政,总是有手段能让他同意的。

反正他以后当了话事人,这些石碑还是要推倒重建,不如现在卖卢植一个好,顺带跟古文学派也留下些香火情,郑玄那一票学生是真的馋人啊。

“若卢子干真能妥协,子健可是帮了我一个大忙了。”蔡邕笑着说道。

“那蔡公可否答应小子一个事情。”

“但说无妨。”

“陈国经典太少,文化匮乏,士子们没什么书可读。而东观藏书甚多,我实在心喜,恳请蔡公允许我抄些书送回陈国。”

“可。”蔡邕答应的很干脆,能抄书也算是东观官吏们的一项隐性福利。

只是他没有想到刘为抄书也能搞出个大阵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