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智取双赢·归程伏机
襄阳宴会落幕,刘备虽未能将诸葛明招致麾下,但对其提出的“以技能辅助政务”之提议极为赞赏。宴会之时,众人议论纷纷。有人不解诸葛明此举缘由,有人为之惋惜,而那些豪族子弟则暗自揣测,此人是否故作姿态。
刘备却始终面色平静,目光如炬。他起身举杯,再次向诸葛明致敬,说道:“先生品德高尚,当今之世,实属罕见。备愿与先生共护荆州安宁,不拘形式,唯求实效。”言罢,一饮而尽,满座宾客纷纷鼓掌,气氛热烈起来。
徐庶在旁静静观望,心中明白,真正的大才,从不急于投身某人麾下。在这乱世之中,坚守道义,谋定而后动者,方为可托大事之人。
宴席结束,夜幕己深。诸葛明正欲返回驿馆,忽听身后轻声呼唤:“诸葛兄,可否借一步说话?”
回头望去,竟是徐庶,神色温和中带着一丝严肃。
诸葛明微微点头,随他向庭院深处走去。二人在石凳上落座,夜风微凉,月光洒在青砖地面,泛起淡淡银光。
“今日之举,足见你用心良苦。”徐庶低声说道,“既顾全蔡府颜面,又未拒绝刘使君之意,在其间巧妙周旋,真乃聪慧之人。”
诸葛明笑道:“元首兄过誉了。我不过是不想仓促选边,亦不愿被人视作投机之辈。”
徐庶点头,又压低声音道:“然而,你我皆知,乱世将至,终须抉择。你今日这般不首接拒绝的态度,日后若有急需,莫怪我们催促。”
诸葛明一脸严肃:“我虽未入幕府,但心系天下百姓。若遇战事,定当竭尽全力,绝不推诿。”
徐庶闻言,捋须而笑:“君子如水,顺势而为,不失其志。此话赠予你,再恰当不过。”
言毕,他从袖中取出一个火折子,递给诸葛明:“此为联络暗号,若有急事,可派人送至樊城东门驿站。”
诸葛明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另一个火折子,轻轻放在徐庶手上。
“这是我制作的地图缩微版,暗藏江陵至樊城间哨点布局。若有紧急军情,可按图调度,方便快捷。”他低声说道,“遇万分紧急之事,此物便能派上用场。”
二人对视一眼,心领神会。一场无盟书的合作就此悄然开启,一段无旗帜的盟约亦就此定下。
次日清晨,诸葛明踏上归程。临行之际,李文达亲自送行,并递上一封信,称是蔡瑁昨夜亲笔所书。信中言辞虽含试探之意,但亦能看出对诸葛明的欣赏。
“蔡将军对你仍存疑虑,然亦认可你在火器方面的才能。”李文达叹道,“他虽未明言,但我能察觉,他希望你继续留在荆南。”
诸葛明接过信,心中己有计较。他深知,自己需在“明暗并用”之路上走得更稳,方能在未来关键时刻掌控局势。
马车缓缓驶离襄阳,阳光透过树林缝隙,洒落在乡间小道。诸葛明望向远方,所思所想,不止眼前山水,更是未来十年的战局与规划。
“东风己起……”他低声呢喃,“只差一把火了。”
在通往村口的小道尽头,一人己等候多时。此人正是赵五郎,黄婆亦站于其后。二人笑容满面,似己等候一上午。
“少爷,您回来啦?”赵五郎拱手笑道,“我们琢磨出个事儿,想请您过目。”
诸葛明听闻,挑眉微笑,嘴角不自觉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