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境内的金军要疯了。
自家主帅不就是喝了几杯酒么?怎么就被人绑起来给掳走了?
这事儿他能忍么?
不能忍啊。
金国大军跟着李世辅的屁股后面紧追不舍,可谓是旌旗招展,烟尘西起。
李世辅在动手前,早给自己规划了路线——渡过洛水、渭水,然后再经商州、虢州进入南宋。
与此同时,李世辅的父亲李永奇,在陕西延安夺粮杀官造反,两方同时开花,反他娘的。
李世辅做事很缜密,在他准备动手前的一个月,就派自己的心腹雷灿带着密封的蜡书给吴玠送信,告诉了他自己将要南归。
绑了“啼哭郎君”完颜撒离喝后,李世辅立刻派黄士成等人持密书信去见吴玠。
没错,李世辅和吴玠兄弟一首保持着秘密来往。
金军突然大规模集结的消息,包括李世辅将要南归的消息,都是吴玠派人传递给临安刘禅的。
此时的吴玠还没有收到刘禅封王的圣旨,冯时行带着圣旨还在路上,而且他还沉迷于修仙和美女,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自己身为军人的本分。
李世辅第一次发出南归的消息属于绝密,吴玠怕其中生变,故而没有第一时间上报,他只需做好接应的准备即可。
等李世辅动手绑了完颜撒离喝,引得金军大乱后,吴玠确定无误,立刻八百里加急给临安送信。
刘禅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带着岳飞、刘锜和王重阳出发。
他们的方向不是洛水,而是陕西渭南一个叫白水的县城。
刘禅知道,在那个时空中,李世辅的父亲李永奇带着全家归宋,结果天降大雪,阻断了他们的归程,金军赶上来后,李永奇一家二百余口被杀,遭受了灭族之祸。
无论什么时候,造谁的反,都是有一定风险的。
李世辅如今虽然处境凶险,但以他的才智和勇猛,摆脱金国大军追击,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岳飞几人在途中,己经知道李世辅活捉完颜撒离喝的消息,但经过共同商议后,便都同意了刘禅的提议:先去救李世辅一家,然后再与接应李世辅和数万匹战马。
如今把完颜撒离喝杀了,必然会引起金国的血腥报复。
金军血腥残暴,根本不知道“道德底线”为何物,到时候肯定会无辜屠戮陕西境内的汉人,让陕西成为人间炼狱。
只是,岳飞几人在马背上都想不通一件事情,官家他怎么能料定一个月内,李世辅就一定会拥有数万匹战马?
莫非官家真的有未卜先知的本事?李世辅当真有这么大的本事?
李世辅确实很有本事。
他的第一站是洛水,在他的计划之中,只要渡过洛水,至少能拦截住金军两天的时间。
两天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事情,可以跑出去很远。
但是。
事先约好的渡船迟迟没有来。
李世辅自问自己给的渡钱够足,绝对没有亏待对方的意思,而且还是派自己很信任的手下去办这事儿的,结果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欲哭无泪啊。
摊上一个不靠谱的下属,摊上一个不守时的船家,李世辅还能怎么办?
金军为了自家主帅完颜撒离喝的安全,发了疯地向洛水岸边集结。
李世辅在等不来船只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硬拼。
李世辅个人武力值可能比不上岳云,但与岳飞、韩世忠绝对是同一档次的。
他带着手下的五十人冲进金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有金军想要放箭,李世辅用刀拍了拍趴在自己马背上的完颜撒离喝:“啼哭郎君完颜撒离喝在此,谁敢放箭?!”
“不许放箭!”完颜撒离喝很配合,他可不想变成刺猬。
金军擅长骑射的优势,在“啼哭郎君”完颜撒离喝的叫喊中,荡然无存。
金军是想要夺回自己的大帅,可不是要夺回一具尸体。
李世辅带着完颜撒离喝,就像带着一块免死金牌,冲破金军的封锁,冲上了一块高地。
陕北高原上,沟壑纵横,有些地势很险要。
李世辅带着完颜撒离喝利用地形优势,居然与金军整整周旋了五天时间。
第六天时,李世辅有点崩溃的感觉。
金国的追兵,只会越来越多,现在的追兵一眼望去,没有两万,也有一万五千多,再这么耗下去,自己肯定会被耗死。
如果说突袭完颜撒离喝证明李世辅有股山大王的匪气,那么现在李世辅展现出的则是一股爱国将士的豪气,他考虑的则是整个陕西。
他的想法与刘禅、岳飞几人的意见一致:完颜撒离喝虽然可恶,但是还不能杀,为了陕西百姓的安全,为了陕西不变间炼狱,只能先把完颜撒离喝给放了。
“呜呜呜……世辅,我等待你不薄,你怎么能如此对我?你放了我,你要什么我都答应你。”完颜撒离喝大哭道。
他每天都在求李世辅放了他,李世辅原本不想理他,但今天是时候谈判一下了。
完颜撒离喝很能哭,“啼哭郎君”这个绰号不是大宋给他起的,而是一帮金国将领给他起的。
这是一种蔑视。
完颜撒离喝原来不喜欢哭,相反,他在沙场之上作战很勇猛。
他经常随阿骨打出兵作战。
他的勇敢让完颜阿骨打十分喜爱,于是他成为了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养子。
赵构在靖康之难重新建立大宋朝廷后,金太宗命令金军两大主帅完颜宗翰和完颜宗辅全力捉拿赵构,而金国“第一战神”完颜娄室坚持要拿下南宋川陕地区。
于是,完颜撒离喝和完颜娄室一同进攻川陕。
在川陕这个地方,完颜撒离喝遇到了吴玠。
彭原店一战,吴玠让完颜撒离喝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战斗,什么才叫窒息的战场。
金军被吴玠揍得屁滚尿流,完颜娄室催促完颜撒离喝继续进攻时,以勇猛著称的完颜撒离喝竟然抱头痛哭,死活不肯出兵。
大批量金国将领因此讥讽他为“啼哭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