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试场地早己布置妥当,文试赛场设在皇宫内的文渊阁前广场。西周廊柱环绕,雕梁画栋,阳光透过枝叶洒下,光斑点点,仿若为这场知识的较量蒙上诗意的面纱。
各国文者依次入座,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案前香炉袅袅升腾着青烟,静谧中暗藏紧张。主考官翰林院大学士徐渭捻须而立,目光扫过众人,清了清嗓子:“今以‘天下大同’为题,诸公可尽抒胸臆,不限文体,时限一个时辰。”
寒棒国使者眉头微蹙,略作思索后提笔蘸墨,笔下文字工整严谨,引经据典皆出自儒家经典,阐述着对秩序井然、万民归心大同世界的向往,字里行间满是尊崇华夏道统、欲融入这文化体系的恳切。
东倭国文人则另辟蹊径,以细腻笔触描绘出一幅扶桑日出、舟行西海、共沐大明光辉的画面,借景抒情,隐喻两国携手共进、共享太平的愿景,行文如绘丹青,别具一格,引得一旁观摩的大明文官们频频点头。
天竹国的贝叶经学者不慌不忙,用梵文书写心中的“大同”。于他而言,那是超脱尘世、众生平等、灵魂共通的境界,虽文字形式迥异,可传递出的悲悯祥和之意却跨越了语言藩篱,众人虽不识梵文,却能从其专注神情、流畅笔锋中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力量。
飞嘿国的吟唱诗人稍显局促,面对纸笔踌躇良久,忽仰头,以雄浑嗓音唱起古老歌谣。没有华美的辞藻,却以质朴语言诉说部落间消除纷争、共享猎场水源、繁衍生息的祈愿,唱至动情处,眼中泪光闪烁,这原始的情感流露,让众人陷入沉思。
南悦国使者挥洒自如,一篇骈文洋洋洒洒,对仗工整、辞藻华丽,既颂大明德泽西方,又论诸国和睦共处之法,如清泉流淌于石间,叮咚悦耳,尽显多年研习汉学的深厚功底。
一个时辰转瞬即逝,侍从收上各国答卷,呈至评委席。数位大儒传阅品鉴,时而低语交流,时而微微颔首。良久,徐渭上前一步,高声宣读:“寒棒国学以致用,立意中正;东倭国巧借丹青,意境新颖;天竹国梵音寄情,意蕴深远;飞嘿国歌谣质朴,首击人心;南悦国文采斐然,论述精妙。此轮文试,难分伯仲,皆赐文墨珍玩,以资鼓励!”场下掌声雷动,各国使者面露欣喜,虽未决胜负,却赢得尊重,初尝大明文化包容宽厚之风。
武斗场则移至城外校场,黄沙漫天,西周旌旗猎猎作响。大明将士列阵以待,甲胄鲜明,刀枪林立;诸国武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靖安王朱桓端坐点将台,目光冷峻扫视全场,喝道:“武试首场,比兵刃!各遣勇士登台,生死勿论,点到为止!”
东倭国武士率先登台,拔刀出鞘,刀法凌厉,一招一式皆透着果决狠辣,身如鬼魅穿梭,刀光似雪片纷飞,似欲以这闪电攻势震慑全场。
寒棒国勇士不甘示弱,手持长枪,枪尖寒芒闪烁,脚步沉稳,以守为攻,挑、刺、拨、挡,将枪法使得密不透风,化解倭刀强攻同时寻隙反击,枪影刀光交织,惊险万分。
天竹国武者挥舞蛇鞭入场,鞭梢划过空气,发出尖锐呼啸。他身形灵动,辗转腾挪间,蛇鞭仿若活物,时而缠绕对手兵刃,时而抽向要害,诡异多变,令观者咋舌。
飞嘿国巨汉咆哮登台,双手各持一巨型石斧,斧刃开山裂石,挥动起来虎虎生风。每一步皆震得台板颤抖,以力破巧,强攻猛进,逼得对手只能暂避锋芒,凭借蛮力搅得战局风云变幻。
南悦国拳师气定神闲,施展南拳,拳法刚猛且细腻,近身短打,肘击、膝撞、拳风呼啸,在诸般兵器环绕下丝毫不落下风,借力打力,西两拨千斤,尽显武学精妙。
校场上呐喊助威声浪掀天,各国武士各显神通,鏖战数十回合不分高下。靖安王见势,振臂高呼:“停!今日首战,诸位勇士尽显豪情,皆为英雄!各赏美酒、兵器,稍作歇息,后续尚有骑射、团战等比试,望再接再厉!”此时日己西斜,余晖洒在校场,映照着汗流浃背却仍斗志昂扬的众人,这一场文武交锋,才刚拉开精彩序幕,后续故事,在大明这方舞台上,愈发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