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卫文三十五载,西海初平,山河渐复生机。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一场悄无声息的风云变幻,正随着护国王的进宫面圣拉开帷幕。
护国王明贡,半生戎马,踏破敌营无数,于大明王朝最危难之际,率虎狼之师力挽狂澜。其威名,令敌国闻风丧胆,百姓敬若神明。如今,岁月的霜华己悄然染上他的双鬓,曾经明亮如星的眼眸,也藏着几分疲惫与沧桑。那身象征着无上荣耀的战甲,虽依旧披挂在身,却仿佛承载着过重的往昔。
晨光熹微,明贡身着朝服,稳步踏入巍峨的皇宫。宫道两旁,内侍们垂首而立,大气都不敢出。他的每一步都沉稳如山,却又似带着某种难以言说的沉重。金銮殿内,卫文帝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扫向步入殿中的萧天逸,微微颔首,示意免礼。
“陛下,儿臣有一事,恳请恩准。”明灵撩袍跪地,声音低沉却坚定。
卫文帝微微一怔,心中涌起不祥预感,面上却不动声色:“护国王但说无妨。”
“儿臣征战半生,如今伤病缠身,精力渐衰,恐难再为陛下、为大明效全犬马之劳。儿臣恳请辞去护国王之位,归乡养老。”明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殿内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哗然。
卫文帝眉头紧锁,凝视着这位与自己并肩走过风雨的侄儿,良久才开口:“贡儿,大明王朝能有今日,你功不可没。这朝堂,这江山,离不开你的守护。”
明贡叩首谢恩,眼中闪过一丝动容,却依旧执着:“陛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卫国昌盛,年轻才俊辈出。儿臣举荐一人,犬子明家政,自幼随臣习文练武,熟读兵书,心怀忠义,愿陛下予他机会,承袭儿臣之爵位,继续为大明王朝戍守疆土。”
此言一出,朝堂仿若炸开了锅。有老臣摇头轻叹,觉此举不妥,世袭罔替虽有先例,却易引发门阀膨胀;新锐之臣则暗自揣测,明家政若上位,朝堂格局必将重塑。
明家政,年方十六,生得剑眉星目,气宇轩昂。自幼受父亲熏陶,既有文人的儒雅谦逊,又具武将的果敢坚毅。此刻,他静立殿外,听闻父亲举荐,攥紧双拳,掌心满是汗水。他深知前路荆棘丛生,这世袭的荣耀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各方审视的目光。
卫文帝未及回应,御史中丞出列,躬身进谏:“陛下,护国王功勋卓著,臣等敬仰。然爵位世袭一事,关乎朝堂平衡,还望陛下三思。世子虽年少有为,未经诸多历练,恐难当重任。”
明贡目光如炬,看向御史中丞:“中丞大人,小儿自幼在军中磨炼,参与大小战事,并非纸上谈兵之辈。且本王在位时,从未以权谋私,为我大明积攒势力,犬子承袭爵位,只为延续护国王府对大明王朝的赤诚,定当倾尽所能,不负圣恩。”
一番言辞,掷地有声,殿内陷入短暂沉默。卫文帝目光深邃,审视着殿中的局势,心中权衡利弊。许久,他缓缓开口:“护国王为大明王朝付出甚多,朕心甚慰。政儿之事,朕需斟酌,暂且退朝,三日后再议。”
回宫途中,卫文帝心绪难平。他深知明贡请辞背后的隐忧,多年征战,功高震主之说绝非空穴来风,而政儿的潜力他亦看在眼里。若准其世袭,既能安抚护国王府兵将,又可得一良将;可朝堂各方势力博弈,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动荡。
三日后,朝堂再聚。卫文帝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定在明贡身上:“护国王,朕念你多年忠心,准你卸甲归乡,安享晚年。政儿,朕许他承袭护国王之位,望他继承你的风骨,护我大明王朝山河永固。”
明贡眼眶,伏地谢恩,明家政入殿,拜谢皇恩,誓言肝脑涂地。
然而,初涉朝堂高位的明家政,很快便陷入困境。旧贵族们表面祝贺,暗地联合设局,欲挫其锐气,在军饷调配、军备采办上处处掣肘;新锐势力则观望试探,想看这位新护国王如何破局。边疆,小股敌军不时侵扰,似在试探新帅能耐;朝中,流言蜚语渐起,质疑他能否比肩其父。
值此内忧外患,明家政彻夜难眠,却未曾有半分退缩。他亲赴军营,与士卒同甘共苦,清查账目,严惩克扣军饷的蛀虫;于朝堂之上,以谦逊之姿结交新锐,展现谋略,拉拢摇摆的中立之臣;面对边疆骚扰,巧设奇兵,数次击退敌军,渐立威名。
岁月悠悠,明家政在风雨洗礼中成长为大明王朝擎天之柱。他以非凡智慧平衡各方势力,推行强军新政,拓展商贸富国之路。大明王朝在他守护下,愈发昌盛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回首往昔,明贡于乡野欣慰而笑,卫文帝亦感慨万千。这场王位交替的风云,终在历史长卷中绘就壮丽篇章,见证传承、坚守与新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