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文二十五年,春寒尚未散尽,京城却沉浸在一片哗然与喧嚣之中。皇帝卫文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阶下群臣,缓缓开口:“朕初登大宝,念及开国之际,叔父们随朕南征北战、劳苦功高,至今开国20余载未得封爵,实在于心不忍。今特封明国泰为闽南王,明定泰为岭南王,明平泰为云南王,世袭罔替,以昭其功。”
旨意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老臣面露忧色,欲言又止,年轻的新锐官员们则交头接耳,揣测着皇帝此举背后的深意。
明国泰,身材高大魁梧,眼神中透着久经沙场的果敢与坚毅。他得知封王旨意时,正在府邸后院练武。听闻消息,手中长刀一顿,片刻后,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他深知这看似无上荣耀的背后,是远离京城权力中枢的无奈。闽南之地,虽富饶繁华,海贸兴旺,却也是各方势力交织之处。海贼、海商、当地豪绅,哪一方都不是省油的灯。初到闽南,明国泰尚未踏入王府,便有当地巨贾携厚礼求见,言必称愿为王爷“分忧”,实则探其口风,意图在新王治下继续维持自家商业版图。明国泰不动声色,一一记下这些面孔,心中暗忖:“这闽南,怕不是另一处战场。”
明定泰身形略显消瘦,却生得一双精明的眼睛,惯于洞察人心、筹谋算计。接旨后,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手指轻轻叩击桌面,思索着岭南的局势。岭南多山,少数民族聚居,风俗迥异,且疫病横行。朝廷政令在此地常如泥牛入海,推行不畅。“皇帝这是给了我一个烫手山芋啊,”明定泰喃喃自语,“但若治理得当,这岭南未尝不能成为我的根基之地。”他即刻召集幕僚,商议南下事宜,准备带去大量的药材、书籍,试图恩威并施,驯服这片桀骜不驯的土地。
明平泰性情豪爽,声如洪钟,是个首肠子。封王诏书送达时,他正在校场与将士们操练。看完诏书,他哈哈大笑,拍着身旁将士的肩膀说:“兄弟们,咱往后去云南大展拳脚啦!”然而,刚踏上云南的土地,明平泰就笑不出来了。云南土司势力庞大,他们世代盘踞,掌控着当地的军政大权,对这位新到的王爷并不买账。明平泰的军队刚入驻,就遭遇了土司武装的小规模挑衅,物资运输也频频受阻。明平泰怒发冲冠,欲挥师强攻,却被谋士苦苦劝住:“王爷息怒,此时动武,恐陷云南于战火,当以安抚为主。”明平泰强压怒火,开始重新审视这片陌生而又充满挑战的土地。
在京城,皇帝卫文看似大方封王,实则另有打算。他深知三位叔父在军中威望颇高,且有各自的人脉圈子,留在京城,日久必生变数。分封出去,既能全了皇家恩情,又能借山川险阻、地方事务分散他们的精力,使其难以对皇权构成威胁。于是,他一面派心腹大臣前往各地,名为协助,实则监视;一面加紧整顿京畿军备,以防万一。
闽南王府内,明国泰正与一群海商代表周旋。海商们提出要与王府合营海外贸易,利润均分,明国泰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只说要考虑考虑。待海商们离去,他立刻招来亲信:“给我盯紧这些人,看看背后还有谁在撑腰。”
岭南王府中,明定泰宴请当地部族首领。酒过三巡,一位首领借着酒劲提出要更多的土地自治权,明定泰脸色微变,旋即恢复笑容,打着哈哈敷衍过去,内心却警钟大作:“这些人,胃口不小啊。”
云南王府,明平泰正为土司问题焦头烂额。他试图与几位大土司单独会面,却屡屡碰壁。无奈之下,他只能向朝廷上书,请求支援一些熟悉当地事务的官员,同时加强自身军队的训练,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位藩王在各自属地站稳脚跟的过程中,与朝廷的关系也越发微妙。皇帝既希望他们能为大明开疆拓土、稳定边疆,又时刻警惕他们拥兵自重、尾大不掉。而藩王们,虽感恩皇恩浩荡,却也在地方事务的磨砺中,渐渐滋生出守护自身利益的心思。这一场封王之举,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涟漪不断扩散,一场关乎大明江山走向的风云变幻,正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