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华十五年,霜寒初降,紫禁城的朱墙金瓦皆覆上一层冷肃。太皇太后关晓铃,这位历经三朝、见证大明开国风雨与繁华的传奇女性,于寝宫龙御阁内溘然长逝,享年九十有六。刹那间,丧钟长鸣,震动宫闱,也拉开了一场惊心动魄权力角逐的序幕。
关晓铃并非太祖明琳生母,却以非凡智慧与温婉母性,在太祖幼年丧母后悉心抚育,助其成就霸业,开国大典上,被尊为皇太后,成为这新兴王朝背后的定海神针。此后太宗、永华皇帝即位,她以祖母之尊稳坐后宫,调解诸多暗流涌动的纷争,威望日隆,其恩威并重,令朝堂后宫莫敢不从。
太祖当年有感于女子之坚韧聪慧,又逢乱世巾帼多豪杰,力排众议立下祖训:帝位传女不传男,除非皇室无女继承。此训仿若悬于大明朝堂之上的利剑,多年来虽保皇位传承有序,却也引得宗室暗潮涌动。
太皇太后仙逝当日,年仅二十八的永华帝明嫣,身着素缟,于灵前跪守,泪浸双眸,几近昏厥。她生性纯善,熟读经史子集,满心期许以仁孝治天下,却未料变故骤至。皇叔叶舒王,太皇太后独子之子,多年来蛰伏暗处,对皇位觊觎己久。他暗自勾结部分勋贵旧臣,以“女子当政,国之不稳”为由,欲于国丧期间兴风作浪,篡改祖训,扶自己上位。
灵堂内,烛火摇曳,叶舒王率先发难:“陛下,国丧期间诸事繁杂,臣恳请陛下暂移养心殿,由臣等代劳,共渡难关。”言下之意,欲揽大权。众臣面面相觑,部分与叶舒王早有勾结者纷纷附和,朝堂气氛剑拔弩张。
御林军统领林霜华,女子也,身姿飒爽、武艺高强,受太皇太后知遇之恩,忠心耿耿。见此情形,她手按佩剑,挺身而出:“先帝祖训昭然,陛下乃正统继位,何容他人僭越!”目光如炬,扫向叶舒王及其党羽,众人竟有几分怯意。
明飒轻抬泪眼,挺首脊梁,声虽稚嫩却坚定:“皇叔好意,朕心领之。然朕既承天命,便不惧艰难,太皇太后仙逝,朕更当守好祖宗基业。”语毕,她环顾西周,忠臣良将见帝心如此,纷纷跪地高呼“万岁”,声震屋瓦,一时将明王气势压下。
叶舒王恼羞成怒,暗中指使亲信在京城散布流言,称“皇帝为女子,阴气过重,致太皇太后殡天,当另择贤君”,试图蛊惑民心。一时间,市井街巷人心惶惶。
明飒得知,密召林霜华与首辅大臣宋濂深夜入宫。烛光下,三人围坐,计议百出。林霜华请缨:“陛下,臣愿率麾下精锐,彻查流言源头,严惩造谣者。”宋濂捋须点头:“陛下,老臣以为当速开恩科,广纳贤才,充盈朝堂,以正视听,显陛下用人唯贤、治国之决心。”
明飒颔首,旋即颁旨:恩科提前,不论出身贵贱、男女之限,唯才是举;林霜华领命清查流言,严惩不贷。旨意一出,民众见皇帝果敢有为,流言渐息。恩科考场之上,诸多饱学之士、奇能异才纷至沓来,更有民间侠女、才女脱颖而出,为大明注入新鲜血液。
但叶舒王不甘失败,联合外部势力,筹备谋反。边关密报如雪片飞入京城,明飒与诸臣日夜谋划应对之策。值此危急存亡之际,明飒亲赴军营,鼓舞士气:“将士们!大明江山系于吾等之手,太皇太后庇佑犹在,贼寇犯境,当随朕奋勇杀敌,保家国安宁!”三军将士感于皇帝亲临,士气大振,高呼“誓死护驾,保卫大明”。
决战前夕,风雨欲来,明飒身着战甲,立于帅帐之中,调兵遣将,与林霜华等将领制定周密战略。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明嫣目光坚定,指挥若定。林霜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如利刃破敌。明军气势如虹,终将叛军击溃,明王被俘,党羽一网打尽。
经此一役,大明永华帝明飒彻底坐稳皇位,在忠臣良将辅佐下,遵循祖训,开启一代盛世。太皇太后关晓铃若泉下有知,亦当欣慰含笑,那紫禁城的红墙见证着,又一位传奇女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