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东樟王的贤名在朝堂上下渐渐传开。他所招揽的寒门士子们不负所望,为他出谋划策,屡立奇功。王府之内,夜夜灯火通明,谋士们围坐沙盘,推演局势,从赋税改革到军事布防,一份份精妙的方略应运而生。
东樟王深知,欲成大事,民心所向至关重要。于是,他常微服出访,亲赴田间地头,与农夫共话桑麻,了解他们的艰辛与期盼;踏入市井街巷,倾听商贩的诉求与烦恼。归来后,便依据所闻,向女帝进言,恳请减轻农税,规范市场秩序,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女帝对他的建言越发重视,朝堂之上,东樟王的话语权也日益增重。
长乐公主在宫中也未曾停歇,她将民间疫病肆虐的惨状绘制成图,呈于女帝面前,声泪俱下:“母皇,百姓受苦,女儿痛心疾首,望母后恩准女儿设立医署,专司疫病防治之事。”女帝凝视着女儿坚定的面容,微微点头。长乐公主得令,即刻忙碌起来,她西处寻访名医,广纳医药典籍,于京城繁华处觅得一宽敞庭院,设立“惠民医署”,免费为贫苦百姓诊治病症。
一时间,医署门庭若市,百姓传颂着长乐公主的善举。然而,这却引来了一些权贵的嫉妒。他们暗中指使爪牙,在医署周围寻衅滋事,妄图扰乱秩序,抹黑公主。公主得知后,并未动怒,而是身着素装,亲赴现场,以柔克刚,晓谕闹事者利害。那些市井无赖见公主温婉却不失威严,竟也心生惭意,灰溜溜地散去。
江湖上,那妄图绑架长乐公主的神秘组织经刑部严查,渐渐浮出水面,竟是一伙被朝廷旧案株连、心怀怨恨的亡命之徒。他们见朝堂日益清明,自知复仇无望,便铤而走险。刑部顺藤摸瓜,将其一网打尽,还江湖以安宁。
与此同时,邻国闻听大明皇子公主皆非等闲之辈,心生忌惮,派来密使,试图离间大明皇室。密使携重金珠宝,私会朝中个别心怀不轨的大臣,许以高官厚禄,让其在朝堂上制造纷争,挑拨东樟王与长乐公主关系,进而削弱大楚内部凝聚力。
幸而东樟王耳目众多,早早察觉异样。他不动声色,将计就计,故意在朝堂上与几位大臣争执不休,佯装中计,待密使将情报送出,邻国以为奸计得逞之时,东樟王联合御林军,突然收网,将涉事大臣与密使一并擒获。朝堂之上,东樟王当众揭露阴谋,证据确凿,众人皆惊,女帝龙颜大怒,严惩叛国者,自此朝堂风气为之一清。
经此一役,东樟王与长乐公主兄妹情谊愈发深厚。他们深知,前路漫漫,唯有携手并肩,方能护大明周全。
女帝年事渐高,身体每况愈下,对皇位传承之事愈发挂心。一日,女帝将皇太女,东樟王,长乐公主召至寝宫,屏退众人,目光慈爱又带着几分审视:“希儿、轩儿、彤儿,朕日渐衰老,这江山日后需交付你们手中,你们可有何想法?”
东樟王率先跪地,叩首道:“母皇,儿臣愿为大明肝脑涂地,辅佐姐姐,保我大明江山永固。”他言辞恳切,眼中满是赤诚。
皇太女亦盈盈下拜:“姑皇,女儿定不负所望,以仁心治天下,若有幸承继大统,必与皇弟,皇妹同心协力,让百姓安居乐业。”
长乐公主下拜:“母皇,女儿定不负所望,帮姐姐以仁心治天下,若姐姐有幸承继大统,必与兄长,姐姐同心协力,让百姓安居乐业。”
女帝欣慰点头,心中却仍有顾虑。她深知,皇位更迭,易生波澜,稍有不慎,便是生灵涂炭。于是,女帝决定在有生之年,逐步放权,让他们三人提前历练,熟悉朝政运作,同时观察三人表现,以求选出最合适的继承人。
此后,东樟王频繁参与军国大事,出征边疆,抵御外敌,战功赫赫;长乐公主则专注于内政民生,兴办学堂,推广农技,恩泽西方。皇太女则在朝堂与各势力做周转,大明在他们三人的操持下,愈发昌盛繁荣。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宫廷深处,一些不甘心权力旁落的文官、太监,暗中勾结,妄图在女帝驾崩前夕,扶植傀儡,掌控朝政。他们密谋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动手,下毒谋害东樟王与长乐公主,造瑶是皇太女下毒,他们好制造混乱,趁机扶立幼主。
幸运的是,长乐公主身边的侍女机灵聪慧,提前察觉食物异样,及时示警。兄妹二人迅速反应,联合宫中忠诚卫士,与乱党展开激战。刀光剑影间,宫廷宴会化作生死战场。最终,他们三人凭借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成功挫败阴谋,将乱党一网打尽。
经此一劫,大明皇室更加团结。女帝彻底放下心来,正式下诏,立皇太女为诸君,立长乐公主为长乐女君,东樟王为辅政王,待自己百年之后,由三人携手治理大楚。
消息传出,举国欢庆。百姓们奔走相告,为大明迎来贤明的君主与辅弼而欢呼雀跃。皇太女,东樟王与长乐公主站在宫阙之巅,望着烟火升腾的京城,深知未来责任重大,但他们目光坚定,决心携手共进,书写大楚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至于后事如何,且看岁月长河中,这对兄妹如何乘风破浪,守护江山社稷,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