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导论》。
这门课,在叶清的“三年完美人生养成计划”中,被标记为“高价值选修”,目标评分:A。
毕竟,赵立言教授是学术界的知名人物,他的推荐信分量十足。
第一堂课,叶清提前十五分钟到达,依旧是第一排中央的黄金位置。
她审视着走进教室的赵教授。
五十岁上下,穿着朴素的棉布衬衫,头发有些自然卷,眼神温和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锐利。
没有开场白,没有课程介绍。
赵教授放下教案,开口便是:“上周A股市场为何出现普涨行情,而创业板指数却小幅下跌?请从至少三个宏观层面和两个微观心理层面分析其内在逻辑。”
教室里一片寂静。
大部分学生脸上写满了错愕。
这和他们预想的“导论”课,似乎不太一样。
叶清的笔尖顿在笔记本上。
她的大脑飞速运转,试图调取所有相关的经济学模型和市场分析理论。
赵教授并不急于得到答案,他踱着步,目光扫过每一位学生。
“没有标准答案。”
“我只想听听你们思考的过程。”
接下来的课程,赵教授的风格一以贯之。
他极少进行系统性的知识点讲授,更多的是抛出一个个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
从“共享单车的盈利困境”到“网红经济的可持续性”,再到“人工智能对未来就业的冲击”。
叶清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她习惯于清晰的框架、明确的定义、可量化的指标。
而赵教授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多维度视角。
第一次作业布置下来。
“题目:论‘完美计划’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悖论。要求: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自选角度,字数不限,但需逻辑自洽,观点独到。”
叶清看着题目,第一次感到无从下手。
“完美计划”?这不正是她人生的核心信条吗?
但“悖论”二字,让她感到一丝莫名的不安。
她投入了数倍于其他科目的时间。
图书馆的灯光下,她摊开无数资料,试图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中寻找理论支撑。
她查阅了赵教授发表过的所有论文和著作,从《认知偏差的陷阱》到《不确定性与决策艺术》。
她试图勾勒出赵教授的思维图谱,找到他偏好的分析范式。
然而,赵教授的思想如同浩瀚星空,广阔而深邃,根本无法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
她的笔记本上,关于作业的思路框架改了又改,却始终无法形成一个让她满意的“完美”方案。
焦虑感,如同藤蔓般悄然滋长。
一次课间,叶清鼓起勇气,走到赵教授面前。
“赵教授,关于这次作业,‘观点独到’的具体评判标准是什么?是否有推荐的参考框架?”
赵教授放下手中的茶杯,看着她,眼神里带着一丝笑意。
“叶清同学,如果我给你一个框架,那还是你的‘独到’观点吗?”
他顿了顿,指向窗外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
“你看那棵树,每一片叶子都不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棵树的生命力。你的观点,就是你的叶子。”
叶清怔住了。
这算什么回答?
她看到周围一些同学,虽然也对作业叫苦不迭,但讨论时却眉飞色舞。
有的在白板上画着思维导图,线条天马行空。
有的三五成群,争论得面红耳赤,却又在某个观点碰撞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他们似乎并不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更享受思考和辩论的过程。
叶清第一次对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了动摇。
作业提交的那天,她反复检查了三遍,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标点。
但心中那份笃定的掌控感,却消失了。
等待成绩的日子,分外漫长。
赵教授在课上不经意地提到:“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去创造价值,去解决真实的问题。死记硬背的知识,不过是大脑的硬盘垃圾。”
这句话,像一根针,轻轻刺了叶清一下。
终于,成绩公布。
叶清深吸一口气,点开教学系统。
B+。
这个成绩,对其他学生而言或许不错。
但对叶清,对她那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GPA规划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创。
她的完美计划,第一次出现了清晰的裂痕。
她坐在座位上,久久没有动弹。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但她却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
这个世界,似乎真的不打算完全按照她的剧本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