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第一次课堂小测,叶清毫无悬念地拿到了满分。
卷面干净整洁,步骤清晰严谨,甚至在最后一道附加题上给出了比标准答案更简洁的解法。
教授在课间休息时特意叫住了她。
“叶清同学,基础很扎实。”
简单的评价,在她听来是对她前期投入的肯定。
这不仅仅是基础,这是她精确计算、高效执行的结果。
她不仅限于课本知识。
图书馆里,除了本科教材,她还借阅了大量相关的学术期刊和行业报告。
她试图构建的,是一个立体、动态的知识体系。
远超同期新生的学习深度,是她确保自己“头部优势”的策略之一。
她的目光己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大三结束时的实习,毕业后的去向。
她开始研究往届优秀毕业生的简历,分析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目标公司名单己经初步拟定:行业排名前十的跨国企业。
岗位方向也锁定在具备发展前景的核心业务部门。
她反推出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能力模型:硬技能、软素质、项目经验。
每一个要素,都被拆解成具体的任务,纳入她的三年计划。
学校组织了一场职业规划讲座。
主讲人是一位知名企业的HR总监,分享了许多成功的职业案例。
那些案例中主人公的路径,与叶清设想的“完美人生”高度契合:优秀的学校背景,顶尖的成绩,丰富的实践经历,清晰的职业目标。
这让她更加坚信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
她将讲座内容的核心要点快速整理成思维导图,补充进她的计划体系。
通过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她引起了几位助教的注意。
其中一位助教主动与她交流,并提到了几个可以参与的研究项目。
这些项目信息,是她计划中“资源增值”的一部分。
能提前接触实际研究,无疑能为她未来申请实习或深造增加筹码。
然而,在深入研究目标行业和公司时,她也感受到了一丝压力。
竞争的激烈程度超出了她的预期。
仅仅是高GPA和几个证书,似乎己经不再是绝对的敲门砖。
她注意到一些顶尖公司的招聘要求中,频繁出现“创新能力”、“跨领域协作”、“快速适应变化”等词汇。
这些要求不像GPA那样可以首接量化,也不像证书那样有明确的考试大纲。
它们显得有些模糊,与她擅长的标准化、流程化能力似乎存在偏差。
这让她感到一丝不安,就像是她的精密计算器,突然遇到了一堆无法输入的“乱码”。
在一次与高年级学长的交流中,她询问了关于名企面试的准备经验。
她预期听到的是关于刷题技巧、行为面试模板等“标准答案”。
然而,学长给出的建议却让她意外。
“面试啊,与其背那些模板,不如好好想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做出什么样的事。”
“讲好你自己的故事,展现真实的你,比什么都重要。”
“他们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高分机器。”
学长的话让她感到困惑。
“真实自我”?“自己的故事”?这些怎么量化?怎么准备?
她尝试将这些新的信息纳入她的计划体系。
她在笔记本上新建了一个分类:“非量化能力”。
下面列出“创新思维”、“沟通表达”、“抗压能力”等条目。
然后试图为这些条目定义评估标准和提升方法。
例如,“提升创新思维”:每周阅读一本非专业书籍,参加一次跨学科讲座。
“提升沟通表达”:在社团活动中主动发言三次,参加一次模拟面试。
但她很快发现,这些任务的效果很难评估,进步也难以追踪。
这种不确定性让她感到烦躁。
叶清合上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计划和数据。
她坚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和精确的规划,任何目标都可以达成。
这些新的、模糊的要求,在她看来,只是她计划中的“系统漏洞”。
是需要她去分析、去理解、去找到新的算法来攻克的难题。
而不是她整个计划本身的缺陷。
她深信,只要她足够努力,足够精确,她就能将这些“乱码”转化为可控的数据。
完美,依然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