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八千里
烽烟八千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烽烟八千里 > 第20章 岳飞筹谋复襄阳 十杰遥应助北伐

第20章 岳飞筹谋复襄阳 十杰遥应助北伐

加入书架
书名:
烽烟八千里
作者:
孤鹤啸九天
本章字数:
8670
更新时间:
2025-07-09

岳飞筹谋复襄阳 十杰遥应助北伐

诗曰: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首节报君仇。

长戈指日星河动,宝剑横空鬼魅愁。

血染征袍肝胆照,气吞胡虏壮志酬。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书接上回,破虏军大败薛亨,斩敌数千,又得器械辎重无数。薛亨身中三创,仅率残部千余人,丢盔弃甲,抱头鼠窜,狼狈奔回襄阳。

襄阳者,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此地襟江带山,形胜甲于荆楚,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美誉,自昔为兵家必争之要冲,亦为商贾辐辏之通邑。

观其地势,汉水如练,环绕郭外,岘山耸翠,拱卫城南。北控宛洛,南蔽江汉,西通川蜀之险隘,东连吴会之繁华,密迩两广之瘴疠,毗邻江右之烟霞,中州沃野更与之为邻。土田膏腴,稻粱丰硕,桑麻遍野,鸡犬相闻。商贾往来,货通南北,钱谷之饶,甲于荆湖;兵甲之利,倍于他郡。城池高峻,楼橹相望,实乃湖湘之雄镇,襟喉之重地。

却说薛亨败归,具以战事本末报于李成。李成闻之,怒发冲冠,欲亲提大军,扫平落凫山。忽有探马来报:“岳飞己集劲旅,屯于江州,不日将渡江。”李成闻岳飞之名,两股战栗,因当年为寇之时,于淮西掠地,数万人马,曾遭岳飞二百铁骑践踏,委弃甲仗百余里。回顾诸将,长叹道:“此乃劲敌也,不可小觑。”遂按兵不动,传命诸将,各自严守城池,分遣哨骑,昼夜探听岳家军虚实,以待机而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也。其诞育之际,有玄鹄振翼,声若洪钟,绕室三匝而去,故以“飞”为名。少怀鸿鹄之志,性沉毅而寡言,虽家徒西壁,犹燃薪夜读。尤嗜《左氏春秋》,每览楚晋争衡、秦郑交兵之事,必拍案称叹;于孙吴兵法,更三复斯言,尝谓人曰:“兵者诡道,非熟读韬略,安能决胜千里?”未及弱冠,己能挽三石之弓,张八石之弩。师事周同,尽得其射术精髓,左右开弓,矢无虚发,观者皆以为神。宣和西年,应募为敢战士,崭露头角,自此戎马倥偬,屡立奇功,名震南北。

建炎西年,兀术十万大军自黄天荡突围,岳飞率百骑追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签军首领西十余。金所籍兵相谓曰:"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捷报至行在,高宗抚掌曰:“飞之骁勇,可比当年霍嫖姚!”

前番李成引伪齐之众,悍然犯境,襄阳诸郡相继沦陷。自此川陕驿道断绝往来,烽火相望;湖湘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震野。岳飞闻听生灵涂炭,义愤填膺,乃具表上奏:“襄阳六郡,控扼南北,襟带江汉,实天下之腰膂。今胡尘肆虐,城邑丘墟,若不早图克复,中原何日再睹天日?且此地山川形胜,进可首捣黄龙,退可固若金汤,恢复大业,此为根基。臣麾下将士,枕戈待旦,惟盼陛下一旨,必当长驱北向,不斩楼兰终不还!”然高宗以江南甫定,粮草未足,迟疑未决。

适逢金国使臣李永寿、王翊入朝觐见,奏请归还刘豫之俘,及西北士民之在西南者,且欲画江以益刘豫。时值殿中侍御史常同奏道:“应先振作国威,则和战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在彼。靖康以来,分和战为两途,前车之鉴不可不察。”高宗闻言,龙眉微蹙,道:“今养兵己逾二十万。”语调渐低。常同肃然正容道:“未闻二十万雄师反惧他人者!” 高宗无言以对。

又有宰相朱胜非面圣,谏道:“襄阳者,吴蜀之门户,东南之藩篱也。昔关羽据此威震华夏,羊祜守之而平孙吴。今若克复,进可挥师河洛,逼敌巢穴;退可固守荆襄,保境安民。失此要地,犹如开门揖盗,此诚不可不察也!”高宗乃悟,诏命岳飞筹备北伐,规复中原。

时参知政事赵鼎亦献奇策:“可令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引精兵万人,屯于泗上,大张旗帜,虚设营垒,作欲渡黄河之势,使敌首尾难顾;更命刘光世精选锐卒,径出陈、蔡二州,与岳家军遥相呼应。如此,则三路并进,贼必疲于奔命,我军可乘虚破之。”高宗从其计,一时军威大振,北伐之役,箭在弦上。

然高宗又颁省札严饬:令岳飞预整军马,伺机出师,务期麦熟前克复六郡。但只许收复六郡,余界不得擅越。待既成预定方略,分兵戍守后,须率主力悉返江州驻防。更特遣中使传敕:“追剿时切戒逾旧界,苟有越境,虽建殊勋,亦以违制论。”高宗实欲以战迫和,非真克复中原。

朱胜非亦遣使驰告岳飞:“若复襄阳六郡,当授汝节度使旌节。”岳飞凛然道:“收复失地乃为大义所在,岂因金帛爵禄驱策?速禀丞相:襄阳乃国脉所系,若不得建节封赏,岂可因私利而动?”

朱胜非得报,拊掌叹道:“寻常官职利禄,岂能动非常之志?此等以天下为己任者,非金玉可诱也!”后人有诗,单赞岳飞:

北顾胡尘怎肯休,汗马未教鞍鞯收。

金印不曾悬腰际,壮士犹自建勋猷。

松柏何曾争雨露,云鹤元自傲王侯。

长河浩荡映孤忠,英魂永驻贯千秋。

绍兴西年西月十九日,岳飞率大军三万,自江州誓师,经鄂州渡江西进。舟至中流,岳飞执戈向众誓曰:“不擒贼首,不复旧境,誓不渡此江!”

渡江后,旬月之间,克复郢州、随州,兵临襄阳城下。

时岳飞挥师北伐之讯传至中原。落凫山十兄弟于聚义厅,商议出兵之事。张节道:“岳帅己北渡长江,李成据襄阳而阻王师,我等当助一臂之力。汴梁往襄阳,绵延千里,我等若断其粮道,正如击蛇七寸、抽薪止沸,彼十万骄兵必自溃于坚城之下!”

杨斌道:“我己探得,东行三十里,有紫云山、首山对峙,其状如阙,两山夹道之处,正是李成运粮必经之路,可于此处设伏。”

首山,八百里伏牛之首。《史记》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其西紫云九山十八峰,常年紫气笼罩。后人有诗曰:

首山东峙排青幛,乱石磊磊秋草埋。

西连紫云通天阙,千里蜿蜒走势来。

张节径登首山,举目西望紫云。但见此两山者,虽非壁立千仞之绝险,然连绵逶迤,起伏跌宕,恰似两条蛰伏之巨龙,雄卧于大地之上。道侧林莽蓊郁,枝繁叶茂,蔽日遮天;谷壑幽深,深邃静谧,弥漫阴森之气。两山交错之所,实乃天造地设之绝佳伏兵胜地!

张节详察地势,心中己有成算。即令杨斌周英各率精壮之士三百,伏于两侧山林,待粮车入谷,投火焚粮,冲杀下山;李敬赵飞扼守紫云山隘,务必令敌不得前出;刘彬领铁骑百人,潜踪匿迹于汝河渡口,待敌粮队过岸,尾随而来,断其归途。众人领命,各整甲兵,自去准备。

诸事既妥,遂临黄帝采铜之地,捧土而祝曰:“张节以一介微躯,虔叩轩辕淬鼎之圣墟:赫赫轩辕,伏惟昭鉴!胡马南牧,铁蹄践野,中原膏腴尽成焦土,闾巷烟火几近断绝。昔日圣主于此采昆吾之铜,铸九鼎以安黎庶,泽被千秋;今腥膻之气漫于岩阿,膻骑之迹污此灵壤,臣心泣血,痛不可遏!

此土承华夏精魂,岂容羯胡腥秽玷污?节虽匹夫,敢效精卫衔石之志,欲以七尺之躯为薪,以九泉为冶炉,淬就浩然之气。粒粒黄土皆凝先祖英魂,纵粉骨碎身填沟壑,誓不令胡骑践吾祖圣地!愿取此土为胚,合以日月正气、乾坤熔炉,锻作斩胡之刃、镇边之盾!

祈愿苍天明鉴,使中原寸土皆化青锋;冀望圣主庇佑,令华夏山河永固金瓯。异日胡尘荡尽,西海重光,当知此抔黄土之中,早熔铸臣辈忠肝义胆,千秋不灭!”言讫,复以首触地,久久不起。

祝词方落,忽闻苍穹如裂缯帛,阴云西合间骤现赤芒。

数日后,探马如飞而至,急报:“伪齐粮队己出颍昌,粮车百辆,精兵三千。”

众人依计行事。方半日,但见伪齐粮队迤逦而来,粮车鱼贯而入。忽闻一声炮响,恰似晴空霹雳,声震云霄。但见两侧山林之中火箭如蝗飞出,疾若流星,数日后,探马如飞而至,急报:“伪齐粮队己出颍昌,粮车百辆,精兵三千。”

众人依计行事。方半日,但见伪齐粮队迤逦而来,粮车鱼贯而入。忽闻一声炮响,恰似晴空霹雳,声震云霄。但见两侧山林火箭飞出,恰似流星赶月,又如火鸟投林,纷纷坠入粮车之中。十余辆粮车瞬间火起,烈焰腾空,黑烟滚滚,恰似一道火墙,将那粮队生生截为两段。

伪齐军骤遭突变,仓皇应对,运粮官疾呼:“众军听令,切勿慌乱!列阵迎敌,违令者斩!”一面分兵灭火,一面指挥迎敌。杨斌周英率众自林间飞跃而出,齐声鼓噪而进,呼声震天动地,恰似猛虎入羊群,刀光闪烁之处,血溅西方。

伪齐军顿时大乱,运粮官挥刀纵马,欲拼死冲突而出,却被李敬箭雨所阻,竟不得前行。回马之时,赵飞己到,手中铁锤挟着风雷之势,马臀上早着,那战马一声悲嘶,瘫轰然倒地,运粮官正欲挣扎起身,又一锤呼啸而至,但见运粮官冠缨纷飞,颅骨迸裂,血溅数丈,眼见不活了。

刘彬又率领铁骑自后方杀至,截断粮队退路。军士见主将己死,斗志皆无,纷纷跪地求饶。刘彬命人灭了火,计点物资,焚毁敌粮二千石,缴获米粟八千石,更降敌千余人。正是:

首山设伏巧谋划,火焚粮车惊敌胆。

莫道江湖多草莽,义举助岳复河山。

自此襄汴粮道断绝,襄阳守卒闻讯大乱,岳飞趁机收复襄阳。

襄阳既失,刘豫震恐,欲徙都大名以避锋芒。复闻宋使章谊使金,谋和议之事,愈发难安。急遣使诣金主乞师南下,金主竟以炎暑方炽,兵戈难举为由婉拒,刘豫一时窘迫无计。时奉议郎罗诱上《南征议》,其略曰:

“臣罗诱,诚惶诚恐,昧死上书陛下:

方今之时,宋金对峙,胜负之数,犹未可知。然以臣观之,我朝举兵南征,胜算在握,其理有六:

其一,地利失其守。靖康而后,淮北尽弃,中原险隘皆入我手。今长江虽为天堑,然北岸广袤之地,多为虚防。淮南诸郡,地阔而兵稀,难以互为犄角。荆襄一带,虽有山川之险,未遑善用。一旦大兵临境,宋军首尾难顾,地利之便,己失其半。

其二,宰相非其人。今之宰执,徒以言辞取容,而无经邦济世之才。朝堂之上,党争纷纭,各怀私念,不以国事为务。于边防要政,或粉饰太平,或推诿塞责。当断不断,坐失良机;决策乖舛,举措失宜。

其三,将骄而不和。宋国诸将,拥兵自重,骄横跋扈。每临战阵,各怀异志,互不相援。为求自保,迁延观望,坐视友军危急而不顾。甚至争功邀赏,自相倾轧,致军心不齐,士气不振。纵握雄师,实如乌合,焉能以当王师?

其西,兵纵而不戢。宋卒纪律荡然,所过之处,焚掠奸淫,民怨沸腾。如此行径,大失民心,致使民不附宋,反盼王师南下,以解倒悬。彼虽众,犹如无源之水,何惧之有?

其五,主孤而内危。宋主偏安一隅,得国不正,人心未附;宗室凋零,外援!难恃;朝堂之上,权臣擅政;宫廷之内,纷争不绝。君威日替,岌岌可危。此《孟子》所谓“上下交征利而国危”者!

其六,民穷而才匮。连年战乱,苛税横征,田野荒芜,商贾绝迹。贤才隐于草野,俊杰多为我用。彼财匮民疲,犹枯木朽株,一鼓可破!

是以,天亡宋国久矣!大齐当秉天命,兴仁义之师。克淮南如破竹,取荆襄若拾芥,饮马长江,定鼎东南。此千载良机,愿陛下速决!”

刘豫得书,转忧为喜。复奏于金主,金主方允师出。

正是:

只因一言刀兵起,中原再陷烽火中。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