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古城相会,抱头痛哭之后,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去哪儿?
>
> 北边是强大的曹操,东边是反复无常的孙权(盟友关系破裂),南边荆州刘表倒是同宗,但实力一般且态度不明。袁绍虽然收留了刘备,但官渡之战在即,袁绍内部矛盾重重,刘备觉得不是久留之地。
>
> 刘备决定:去投奔荆州牧刘表!理由:同是汉室宗亲(刘表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地盘大,离曹操远。
>
> 刘表对刘备的到来,心情复杂。一方面,刘备名声在外,有关张这样的猛将,可以帮他抵御北方的曹操;另一方面,刘备是枭雄,怕他鸠占鹊巢。最终,刘表采取了“敬而远之”的策略:表面上热烈欢迎,给钱给粮,让刘备带本部兵马驻扎在新野(荆州北大门,抗曹前线)。实际上是把刘备当成了看门狗,防备曹操。
>
> 刘备在新野一待,就是好几年(200-207年)。日子过得……相当憋屈。远离中原纷争中心,手下兵少将寡,刘表又处处提防,不敢给他太多实权。《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荆州本土豪杰仰慕刘备纷纷来投,刘表反而更猜忌了,暗中防备。
>
> 最让刘备难受的是:闲!太闲了! 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有一次上厕所,刘备摸到自己大腿内侧的赘肉,悲从中来,潸然泪下!(髀肉复生之叹)。刘表问他为啥哭。刘备说:“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我以前骑马打仗,大腿没赘肉。现在不骑马了,大腿都长肥肉了。岁月如梭,我都快老了,功业还没建立,所以伤心啊!)这是典型的中年危机+事业瓶颈期的焦虑!
>
> 刘备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寻找出路,寻找能帮他扭转乾坤的大才!
>
> 转机出现在一次拜访中。刘备听说襄阳名士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有识人之明,便去拜访请教。
>
> 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个世外高人。 他见到刘备,一番交谈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
>
> “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
> (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儒生俗人,哪里懂得天下大势?真正懂大势、能成事的,是英雄俊杰。这里就有伏龙、凤雏两位奇才!)
>
> 刘备眼睛一亮,赶紧追问:“伏龙、凤雏是谁?”
>
> 司马徽神秘一笑:“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诸葛亮字孔明,庞统字士元)
>
> “卧龙”、“凤雏”的名号,第一次在刘备心中种下了种子!这是顶级人才的“剧透”!
>
> 没过多久,另一位重要人物出现了——徐庶,徐元首。徐庶也是流亡到荆州的北方士人,很有才学,听说刘备仁德,便主动来投奔。刘备非常高兴,任命徐庶为军师。
>
> 徐庶果然有两把刷子。他帮刘备整顿军务,训练士卒。不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于禁率军进攻新野。徐庶略施小计,在博望坡设下埋伏,用火攻击败了曹军先锋。《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这是刘备在新野难得的胜仗!虽然规模不大,但大大提升了士气,也让关、张等武将初步认可了军师的作用。
>
> 刘备对徐庶更加器重。然而,好景不长。曹操打听到了徐庶在辅佐刘备,而且知道徐庶是个大孝子。曹操使出了阴招:派人把徐庶的老母亲“请”到了许都(实际上是扣押),然后模仿徐母笔迹写信给徐庶,让他速来许都相见。
>
> 徐庶接到信,如五雷轰顶!母亲是他在世上唯一的牵挂!他拿着信,泪流满面地来找刘备:
>
>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己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
> (我本想凭着一颗赤诚之心,辅佐将军成就霸业。如今老母亲被曹操扣押,我的心己经乱了,留在这里也没用了,请允许我告辞!)
>
> 刘备虽然万分不舍,心如刀割,但他深知孝道大过天。他拉着徐庶的手,流着泪说:“元首放心去吧!母子之情,乃是至亲。你放心,我不会阻拦。只是……可惜了元首的大才!”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记载了此事。
>
> 临行前,徐庶指着不远处的隆中方向,对刘备说:
>
> “此间有奇士,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
> (这里有一位奇才,名叫诸葛亮,号卧龙,将军您愿意见见他吗?)
>
> 刘备眼睛再次亮起:“卧龙?就是水镜先生说的伏龙?元首可否与他同来?”
>
> 徐庶摇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您可以去拜访他,但不能把他叫来。将军您应该亲自去见他!)
>
> 徐庶的这句话,加上之前水镜先生的“剧透”,彻底点燃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火焰!
>
> 送走了徐庶(徐庶到许都后,母亲愤而自尽,徐庶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刘备知道,他必须行动了。那个隐居在隆中,被水镜先生和徐庶极力推崇的“卧龙”诸葛亮,就是他摆脱困境、成就大业的最后希望!
>
> “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