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兴收回粮草军械调度权的消息,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红衣军中激起层层涟漪。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前线部队。徐达、常遇春的部队被调驻城外,粮草供应骤然减少三成,原本每日两餐干饭,如今变成了一餐干饭一餐稀粥,士兵们怨言渐生。常遇春性子急,几次想闯进帅帐理论,都被徐达拉住了。
“急什么?” 徐达沉声道,“主帅病中多疑,定是有人在背后捣鬼。这时候冲动,正好中了别人的计。”
常遇春咬牙:“可弟兄们饿着肚子怎么打仗?郭天旭那草包,拿着粮草去讨好他的狐朋狗友,咱们的人却在啃窝头!”
两人正争执间,朱元璋的亲兵来了:“朱公请二位将军去营中议事。”
徐达、常遇春对视一眼,快步赶往朱元璋的营地。
朱元璋的中军大帐里,气氛凝重。他正看着一份粮草清单,眉头紧锁——水师的弹药补给也被卡了,李信派人来报,库存的炸药只够一次攻城之用,箭矢也快见底了。
“主公,郭子兴这是明摆着针对咱们!” 常遇春一进门就嚷嚷,“再这么下去,不用等元军来打,咱们自己就先散了!”
朱元璋放下清单,看向徐达:“徐达,你怎么看?”
徐达沉吟道:“主帅收回调度权,未必是本意,多半是郭天旭在旁挑唆。他想借粮草逼咱们服软,或是激起兵变,好坐收渔利。”
“徐将军说得对。” 李信的声音从帐外传来,他刚从水师营地赶来,“末将的水师也受了影响,郭天旭派来的粮官百般刁难,说要‘核实损耗’,迟迟不发补给。”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人:“我知道大家委屈。但现在是北伐的关键时候,不能内讧。郭帅对我有知遇之恩,就算他一时糊涂,我也不能让他寒心。”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粮草的事,我来想办法。徐达,你派人去周边村镇收购粮食,价格给高点,百姓会愿意卖的。”
“弹药呢?” 李信问道。
“我让人去找秦岚。” 朱元璋道,“她熟悉淮河沿线的商道,或许能弄到硝石和硫磺,咱们自己造。” 他早己料到会有此劫,暗中做了些准备。
常遇春虽仍有不满,但见朱元璋己有安排,也只能按捺住火气:“主公都这么说了,末将照办就是。只是郭天旭那厮,不能就这么算了!”
“时候未到。”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越是跳得高,破绽就越多。等郭帅看清了他的真面目,自有公论。”
众人散去后,马秀英端着一碗粥走进来:“还没吃饭吧?我让伙房熬了点杂粮粥。”
朱元璋接过粥,喝了一口,笑道:“还是你懂我。”
马秀英坐在他身边,轻声道:“我听说粮草的事了。郭天旭在背后说我坏话,说我帮你笼络人心,是吗?” 她虽在后方,却消息灵通。
朱元璋放下粥碗,握住她的手:“别往心里去。嘴长在别人身上,随他们说。”
“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 马秀英道,“我只是担心你。郭帅猜忌日深,郭天旭又步步紧逼,你夹在中间太难了。”
“难也要走下去。” 朱元璋望着帐外,“我不是为了自己争什么,是为了北伐能成,为了弟兄们能有个归宿。只要能驱逐元寇,这点委屈算什么?” 他看向马秀英,眼中带着温情,“有你在,我就不怕。”
马秀英心中一暖,点了点头:“我会帮你安抚好将士家眷,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郭天旭正在帅帐里得意洋洋地听着粮官的汇报。
“公子妙计!朱元璋的人果然去村镇买粮了,咱们只要让人放出风去,说他们强抢民粮,保管百姓不敢卖给他们!” 粮官谄媚地说道。
“做得好!” 郭天旭哈哈大笑,“再给李信那边使点绊子,就说他水师‘私藏缴获’,让他把之前从元军那里得来的粮草交出来!我看他还怎么跟朱元璋一条心!”
然而,郭天旭的算计很快落了空。朱元璋派去购粮的士兵不仅不抢,还帮百姓干活,用布匹、盐巴等价交换,百姓们感念红衣军驱逐元军的恩德,纷纷把余粮拿出来售卖。马秀英更是亲自带着女眷去帮忙,记账、搬运,场面热闹,谣言不攻自破。
李信那边也应对得当。他接到郭天旭的命令后,首接带着账本去见郭子兴,把水师缴获的物资一笔一笔记清楚,哪些上交了帅帐,哪些用于补给,一目了然。
“主帅明鉴,末将从未私藏一物。” 李信将账本呈上,“水师弟兄们出生入死,缴获的物资多用于修补战船、救治伤员,若主帅不信,可派人去水师营地查验。”
郭子兴看着账本,又看了看李信坦荡的眼神,心中的疑虑消了几分——他虽猜忌朱元璋,却也知道李信不是说谎的人。
“罢了,我知道了。” 郭子兴挥了挥手,“你去吧。”
李信离开后,郭子兴看着帐外,若有所思——郭天旭说李信私藏,可账本分明无误,难道儿子真的在骗自己?
【系统提示:宿主以理服人,化解无端指责,“刚正”特质效果增强,获得“公信力”被动(在中立势力中声望提升)。】
郭天旭的计谋接连失败,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他没想到朱元璋如此沉稳,李信如此难啃,更没想到父亲会对李信网开一面。
而朱元璋则借着这次危机,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将士们看到他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对他更加敬佩;百姓们也感念他的仁厚,纷纷表示愿意支持红衣军北伐。
济宁城的暗流依旧涌动,但朱元璋用隐忍和智慧,暂时化解了危机。他知道,与郭天旭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最终的胜负,不在于一时的粮草之争,而在于谁能真正赢得人心,赢得北伐的胜利。
李信回到水师营地,望着“定淮号”上飘扬的红旗,心中感慨万千。内部的纷争远比外部的敌人更凶险,但只要坚守本心,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任何风浪。
淮河的水依旧东流,载着红衣军的战船,也载着他们的信念,向着北方,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