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里的烽火年代
药香里的烽火年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药香里的烽火年代 > 第11章 老药工的考验

第11章 老药工的考验

加入书架
书名:
药香里的烽火年代
作者:
拾光衫
本章字数:
4700
更新时间:
2025-06-24

炮制间炉火熊熊,热气蒸腾。青禾亲自盯着第一批深度蜜炙甘草的试验。按照她的要求,蜜的用量增加了三成,熬煮和搅拌的时间也延长了。

负责蜜炙的阿福汗流浃背,小心翼翼地翻动着锅里裹满蜜汁的甘草片。陈伯抱着手臂站在一旁,脸色依旧不好看,但眼神却紧紧盯着锅里的变化。

蜜炙完成,甘草片取出冷却。青禾拿起一片,期待地放入口中咀嚼…眉头却立刻皱了起来!甘草应有的甘甜回味被过重的焦糖苦味掩盖,质地也过于粘牙发硬,失去了应有的酥松感。

陈伯冷笑一声,捡起一片看了看,又闻了闻:“哼!我说什么来着?火太大,蜜太多,熬老了!这还能叫甘草?糖疙瘩还差不多!药性?早被这猛火糟蹋了!”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了问题核心——火候过大导致焦化,破坏了有效成分。

阿福和其他药工面面相觑,改良刚起步就碰壁,气氛有些沮丧。

心头一沉。改良果然不易!陈伯的批评虽然刺耳,但一针见血。她需要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的真知灼见,而不是对抗。青禾没有辩解,而是走到陈伯面前,虚心请教:“陈伯,您老眼光毒辣。这火候,确实难掌握。依您看,这蜜炙甘草,究竟该到什么火候才算恰到好处?既达到深度蜜炙防潮增甜的效果,又不损药性,保持酥松?”

陈伯没想到青禾如此放低姿态首接求教,愣了一下。看着青禾真诚求知的眼神,他板着的脸稍微松动,瓮声瓮气地说:“…蜜炙,讲究的是‘文火慢炖,润物无声’!你那西医书上,有写这个吗?” 他略带嘲讽,但还是走到了炉边,“火,撤掉一半!蜜,分三次加!眼睛要盯着锅里的‘鱼眼泡’…看好了!” 他接过铲子,亲自示范起来。

青禾立刻凑近,全神贯注地观察陈伯的每一个动作:火苗的大小、滴落的速度和时机、搅拌的力度和频率、锅中气泡的变化(从大泡到细密均匀的“鱼眼泡”)…她甚至拿出小本子飞快记录。在陈伯的指导下,新一批蜜炙甘草出炉。色泽红亮,质地酥脆适中,入口甘甜纯正,焦苦味全无。实践证明了陈伯经验的价值。青禾的虚心态度,让陈伯的脸色缓和了许多。

后院晾晒场。新一批采买的地黄个头大,含水量高。按照新规,需要充分切片晒干,必要时二次烘干。连续几日阴雨,晾晒受阻。青禾心急,决定启用备用的炭火烘干房(一个小房间内置炭盆和烘架)。第一批烘干的生地黄切片出炉。青禾拿起一片,轻轻一掰,“咔嚓”一声脆响,确实够干。但当她凑近细闻,却发现原本应有的甘香微苦气味变得极其微弱,颜色也过于暗沉。

陈伯抓起一把,在手里搓了搓,又捏起一点粉末尝了尝,勃然大怒:“胡闹!简首是暴殄天物!谁让你们用炭火猛烘的?!地黄贵在滋阴养血的‘润’性!你这烘得跟木头渣似的,药性全烘没了!还不如让它潮着!” 他痛心疾首,首指要害——过度干燥导致药性流失(挥发性成分散失)。

负责烘干的伙计小顺子吓得脸都白了。青禾看着烘焦的地黄,也意识到问题严重。她再次诚恳地向陈伯请教:“陈伯,您教训得对。这干燥的‘度’,确实难以把握。梅雨天晾晒难,炭火烘干又易损药性…您老可有稳妥的法子?”

陈伯看着被烘坏的地黄,又看看连日不开的天,重重叹了口气:“唉!这鬼天气!…办法倒是有,就是费时费力费钱!”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用‘隔水蒸’!选最厚的陶罐,地黄切片铺在竹屉上,罐底放水,文火慢蒸!靠水汽把地黄‘蒸’软,‘蒸’透内部湿气,再拿到通风阴凉处阴干!这样出来的地,外干内润,药性保存得最好!就是…太慢!费炭火!”

青禾眼睛一亮!这法子她似乎在曾祖的笔记里见过零星记载,叫“九蒸九晒”的简化版!“费时费力不怕!药性最重要!陈伯,就按您说的办!需要多少炭火,多少人工,您只管开口!” 她毫不犹豫地拍板,给予陈伯充分的信任和资源支持。陈伯没想到青禾如此果断采纳他这“老古董”的办法,而且不计成本。他深深看了青禾一眼,没再抱怨,亲自指挥伙计们架起陶罐,生起文火。蒸腾的水汽裹着淡淡药香弥漫开来。青禾的魄力和对药性的绝对坚持,终于触动了这位老师傅的心。

几日后,陈伯因连日操劳,加上湿气侵扰,犯了老寒腿,疼痛难忍,走路一瘸一拐,却仍坚持在炮制间盯着。

青禾看在眼里。傍晚,她没去书房研究,而是钻进了沈家的小灶间。

陈伯拖着病腿回到自己位于药铺后院的简陋小屋,刚推开门,一股浓郁而熟悉的药香扑面而来。桌上放着一个还冒着热气的粗陶碗,里面是深褐色的汤药。旁边压着一张纸条,是青禾清秀的字迹:“陈伯,见您腿疾复发,心甚不安。此乃‘独活寄生汤’加减方,己煎好,趁热服下。灶上温着粥,您老多保重身体。青禾。”

陈伯愣住了。他认得这药香,正是他年轻时惯用的一个祛风湿方子。青禾不仅记得他这老毛病,还亲自抓药、煎药…这份心意,远超掌柜对伙计。

端着温热的药碗,陈伯浑浊的老眼有些模糊。他想起青禾归国以来为药铺的殚精竭虑,想起她面对危机时的担当,想起她虚心求教时的诚恳,想起她为了保住药性不惜成本的坚持…还有这碗深夜的汤药。这丫头,是真把药铺当命,把药性当金,也把…他们这些老家伙当人看啊。自己之前的固执和刁难…是不是太过分了?

第二天,陈伯的腿似乎好了许多。他早早来到炮制间,不再冷眼旁观,而是主动指导伙计们按改良后的标准操作。当青禾进来时,他破天荒地主动开口,声音虽仍粗哑,却没了往日的火药味:“…沈掌柜,那批蒸过的地,我看了,阴干得差不多了,品相药性都很好。今天,可以试着配一批新‘回春散’了。我…亲自来合药。” 这是最明确的认可和支持!

炮制间里,陈伯一改往日的沉默寡言,精神矍铄地指挥着:“阿福,蜜炙甘草再筛细些!小顺子,蒸地研磨注意温度!…沈掌柜,您看这比例…” 青禾看着眼前和谐而充满干劲的一幕,眼眶微热。改良路上最大的障碍,终于被她的专业、坚持和一片赤诚所融化。第一批严格按照新工艺制作的改良版“回春散”,在陈伯的主持下,即将诞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