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大明开海禁
我为大明开海禁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为大明开海禁 > 第30章 治国之策

第30章 治国之策

加入书架
书名:
我为大明开海禁
作者:
梦笔生花花公子
本章字数:
3554
更新时间:
2025-04-04

弘治皇帝独自一人在御书房中踱步,窗外寒风呼啸,吹打着紧闭的窗棂,发出阵阵呜咽之声。白日里与刘阳的一番长谈,如同在他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他对王朝的兴衰、天道的运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结合历朝历代的兴亡史,越发觉得刘阳关于环境与王朝命运息息相关的观点是正确的。历史上,华夏文明的中心确实在不断南移,这或许真的与北方环境的逐渐恶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想到这里,弘治皇帝不禁感到一丝忧虑。他深知自己励精图治,好不容易才开创了这“弘治中兴”的局面,但这份繁荣的景象却如同薄冰一般脆弱,一场寒冬便己导致京城出现冻死之人,更有可能在各地引发流民之患。他迫切希望,这位年轻的刘阳,能够为他提供一些解决国家根本问题的长远之策,而不仅仅是眼前的燃眉之急。

内阁之中,首辅刘健、次辅谢迁、大学士李东阳三人也在各自的府邸中苦苦思索。他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自然明白弘治皇帝今日最为关心的,并非仅仅是百姓的温饱问题,更是大明江山的永固,朱家王朝的千秋万代。

次日早朝之后,弘治皇帝再次召见了刘阳。这一次,除了内阁三位大学士外,钱国富也被特许列席旁听。弘治皇帝开门见山地问道:“刘编修,昨所言的环境与王朝兴衰的联系,朕深以为然。不知你认为,当下我大明应该如何应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

刘阳沉吟片刻,提出了两个主要的解决方向:“陛下,臣以为,当下之计,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外迁移和扩张人口,二是推广使用煤炭,保护山林。”

他解释道:“北方环境恶化,土地日渐贫瘠,不如将一部分人口,尤其是那些生活困苦的百姓,迁移到南方或者其他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的地区,开垦荒地,繁衍生息,既能缓解北方的人口压力,也能增加国家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

“至于推广使用煤炭,则是为了取代百姓目前主要使用的木炭。煤炭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一旦普及,便能大大减少百姓对山林的砍伐,从而保护我们宝贵的森林资源,长久以往,定能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听完刘阳的建议,皱了皱眉头,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刘编修所言的人口迁移之策,固然可行,但迁移之后,这些百姓的土地如何耕种?而且,我大明一首以来都实行严格的户役制度,百姓的户籍被固定在当地,流动性极差,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恐怕与我朝的祖制相悖啊。”

弘治皇帝和刘健、谢迁二人也纷纷点头,他们深知户役制度乃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旨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限制百姓的随意流动,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保证赋税征收。这套制度己经实行了一百多年,根深蒂固,想要轻易改变,恐怕会引起朝野上下的巨大震动。

刘阳闻言,并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反问道:“敢问谢大学士,我大明开国之初,大约有多少户人家,多少人口?如今又有多少户人家,多少人口呢?”

谢迁略作思索,答道:“据户部统计,我大明洪武年间,大约有户一千万左右,人口六千万上下。如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户数约为九百万户,人口约为五千万左右。”

刘阳听到这个数字,脸上露出一丝疑惑:“按理来说,承平日久,人口应该不断增长才是,为何我大明的人口反而减少了呢?”他顿了顿,语气肯定地说道:“臣以为,这官方的人口数据,恐怕并不准确,其中必然存在大量隐匿的人口。”

“隐匿人口?”弘治皇帝和三位阁老闻言,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刘阳解释道:“百姓之所以要隐匿人口,无非是为了逃避朝廷的税赋和徭役。这背后反映出的,恐怕是我大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现实。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士绅豪族手中,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这些豪强,成为他们的佃户,而这些豪强为了少缴税赋,往往会暗中将佃户的人口隐匿不报。”

弘治皇帝和三位内阁大学士闻言,彼此对视一眼,他们此前虽然也知道土地兼并的问题日益严重,但却从未如此深入地思考过人口减少的原因,如今听刘阳这么一分析,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刘阳继续说道:“陛下,诸位大人,时代在变,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国家的政策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户役制度在开国之初或许有其合理性,但在如今这种情况下,反而成为了限制国家发展的桎梏。”

他最后补充道:“古代藏匿人口,无非是为了少缴税、不用服徭役,这是那些拥有特权的士绅豪族普遍的做法。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真正能够解决国家问题的政策。”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