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大明开海禁
我为大明开海禁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为大明开海禁 > 第23章 众口铄金

第23章 众口铄金

加入书架
书名:
我为大明开海禁
作者:
梦笔生花花公子
本章字数:
3218
更新时间:
2025-04-03

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微妙的氛围。弘治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平静,眼底深处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内阁三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对御史江子竣那番无端指责的不满。在他们看来,这位江御史简首就是典型的“疯狗”御史,不问青红皂白,逮着谁就咬,全然不顾事实真相。

内阁首辅刘健微微向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江御史之言,未免有失偏颇。”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那位刘阳所言之事,初听起来或许有些荒谬,但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臣昨夜连夜查阅史书典籍,发现刘阳所言关于我大明季风气候的描述,与史书记载竟然丝毫不差。一个身处京城的翰林编修,若非博览群书,又如何能对远在南方的气候了如指掌?”刘健顿了顿,继续说道:“由此可见,这位刘阳并非全然是信口胡诌之辈。其人或许有些奇思妙想,但其才华却是显而易见的。臣恳请陛下能够明察,保护这位难得的人才,莫要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指责,而使朝廷痛失栋梁。”

龙椅之上,弘治皇帝听到刘健这番话,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这位年轻的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仁君贤主,他勤于政事,关心民生,为了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可谓是呕心沥血。正因如此,当他听到刘阳提出的关于高产作物的设想时,才会如此重视,甚至为此彻夜难眠。可以预见,弘治皇帝必然会将此事放在心上,并会派遣得力之人,去那遥远的“黄金洲”寻找能够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高产作物。

刘健见皇帝面露赞许之色,心中更加笃定,继续阐述道:“陛下,臣以为刘阳所言的可信之处,远不止于此。他在望月楼中,还提到了南洋、暹罗、安南等地的一些风土人情,臣也曾翻阅过相关的记载,发现其描述与史书的记载也基本相符。既然他对我们己知之地的情况如此了解,那么,他所提及的那些我们尚未涉足的遥远之地,如黄金洲、澳洲、欧洲、非洲等地的情况,或许也并非完全是虚妄之谈。”

“臣以为,我大明王朝,作为天朝上国,更应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不应故步自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我们己知的一方天地。与外界多沟通交流,了解外面的世界,这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必然是有益无害的。”刘健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大明未来的期许。

弘治皇帝闻言,龙颜大悦,连连点头称赞道:“刘爱卿所言极是!朕深以为然。我大明王朝,就应该有这样的气度和胸襟,与世界各地加强沟通交流,不仅要将我大明的威名传播出去,更要虚心学习他国的长处,如此才能使我大明王朝更加繁荣昌盛。”

话音刚落,内阁次辅李东阳也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圣明,刘阁老所言极是。臣等也认为,不应轻易否定刘阳之言,不妨先听其详,再做定夺。”紧随其后,内阁大学士谢迁也出列附议道:“臣等附议。”显然,内阁几位重臣事先己经商议妥当,他们深知要推行引进高产作物这样前所未有的大事,首先要确立对外交流的正确性,才能为后续的行动铺平道路。

其他文臣见状,也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刘健的观点,他们都不是愚笨之人,自然看得出皇帝和内阁己经达成了共识,此时此刻,顺应圣意才是明智之举。唯有殿下的武将们,依旧保持着沉默,对于这等涉及到农事和外交的事情,他们向来不甚关心,也鲜有自己的主见。

眼见满朝文武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刘健的观点,御史江子竣顿时怒火中烧。他脸色涨红,指着刘健等人,声音都有些颤抖:“你们……你们简首是糊涂至极!我大明乃是天下的中心,物华天宝,地大物博,何须向那些蛮荒之地学习?那些海外番邦,不过是些未开化的野蛮人罢了,他们的东西,又能有什么价值?”

“想当年,成祖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结果呢?不过是引来一些藩属国,徒增朝廷的负担,甚至还被一些心怀不轨的藩属国所利用!如今我大明国库空虚,百废待兴,岂能再随意挥霍民脂民膏,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江子竣试图用郑和下西洋的例子来警醒众人,并试图说服其他的御史一同站出来反对。然而,此时此刻,他的声音显得如此的孤立无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