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格格之绵亿寻亲记
还珠格格之绵亿寻亲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还珠格格之绵亿寻亲记 > 第173章 绣脉薪传

第173章 绣脉薪传

加入书架
书名:
还珠格格之绵亿寻亲记
作者:
天王殿下的叶安可
本章字数:
2696
更新时间:
2025-05-08

在“文明绣创实验室”的基础上,“绣脉薪传”团队发起了“丝路绣语”全球共创计划。他们以古代丝绸之路为脉络,邀请沿线国家的绣娘与艺术家共同参与,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刺绣技艺深度融合,打造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

陆明轩带领研究小组沿着丝绸之路,深入中亚、西亚等地,挖掘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刺绣文化。在乌兹别克斯坦,他们发现了失传己久的“撒马尔罕金线绣”技法,这种绣法曾是丝绸之路上贵族服饰的标志。陆明轩与当地学者合作,查阅大量古籍,终于复原了这一古老技法。苏绮雯则在阿富汗山区采集当地特有的羊毛与矿石染料,经过无数次试验,研发出具有中亚风情的新型绣线,其色彩浓烈且富有层次,完美还原了当地刺绣的粗犷风格。

程逸凡在敦煌莫高窟获取灵感,开发出“光影丝路”数字系统。该系统通过扫描刺绣作品,能将其转化为动态的虚拟场景。当观众佩戴特制眼镜观赏《丝路驼铃》刺绣时,眼前会浮现出一队骆驼商队在沙漠中缓缓前行的画面,耳边还能听到悠扬的驼铃声与风沙呼啸声。叶清瑶则带领团队走访各地绣坊,学习不同的针法与构图,将中国的湘绣、苏绣与波斯地毯刺绣、土耳其十字绣等技法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丝路复合绣”。

在“丝路绣语”计划的推进过程中,团队在伊朗遇到了难题。当地传统绣娘坚持使用世代相传的手工刺绣方式,对数字技术十分排斥。为了打破僵局,叶清瑶与伊朗绣娘哈迪耶结为好友,两人每天一起刺绣,交流心得。叶清瑶向哈迪耶展示数字刺绣在精准度与效率上的优势,而哈迪耶则教会叶清瑶伊朗传统刺绣中独特的“密纳卡里”镶嵌技法。程逸凡利用3D建模技术,将哈迪耶的手工刺绣作品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模型,当哈迪耶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虚拟空间中立体旋转、放大,能够清晰展示每一针每一线的细节时,她终于露出了认可的笑容。

经过半年的努力,“丝路绣语”首展在西安盛大开幕。展厅内,一幅长达百米的《新丝路长卷》震撼亮相。绣卷上,中国的万里长城与伊朗的波斯波利斯古城遥相呼应,阿拉伯的帆船与中国的宝船在绣线的勾勒下破浪前行。观众们通过触摸绣卷上的特定区域,就能触发数字特效,看到不同国家的商队相遇、交易的场景,听到各国语言的问候与欢笑。

展览期间,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游客抚摸着绣有古罗马竞技场的部分,激动地说:“这不仅是刺绣,更是一部鲜活的丝绸之路历史书!”而一位中国老奶奶则拉着叶清瑶的手,眼含热泪:“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跟着商队走西口的爷爷,这些绣线里有故事、有感情啊!”

“丝路绣语”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后,“绣脉薪传”团队并未止步。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科技与刺绣的融合。陆明轩开始研究太空探索中的新元素,试图将火星地貌、卫星轨迹等转化为刺绣图案;苏绮雯着手研发能在太空环境下使用的绣材;程逸凡则与航天科研团队合作,开发出可以在失重状态下进行数字刺绣的设备;叶清瑶则带领年轻绣娘进行创新针法的尝试,希望能在太空环境中创造出独特的刺绣艺术。

深夜,紫悠站在“文明共鸣墙”前,看着“绣脉薪传”团队忙碌的身影。墙上的图案不断更新,既有古老文明的印记,又有未来科技的畅想。山谷的晚风拂过,玉兰花香与绣线的丝线交织在一起,紫悠坚信,在“绣脉薪传”团队的努力下,刺绣艺术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书写属于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里,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