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穿梭与救世传奇
时空穿梭与救世传奇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时空穿梭与救世传奇 > 第38章:五气与五脏的动态平凡

第38章:五气与五脏的动态平凡

加入书架
书名:
时空穿梭与救世传奇
作者:
云山隐士
本章字数:
10568
更新时间:
2025-04-13

在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五气即风、暑、湿、燥、寒,与五行、五脏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且精妙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和健康状态。深入了解这些联系,对于人类顺应自然规律,预防疾病,维护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春风悟

春风送暖醒枯荣,绿意升腾与肝通。

适度调和生机畅,太过为邪扰体中。

肝风内动诸症起,眩晕抽搐意难融。

枸杞菊花常相伴,防风护正乐无穷。

风,在五行中属木,与五脏中的肝相对应,在中医理论体系里,风与肝的关系紧密,而且复杂,深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

春季,作为风的当令时节,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阳气开始蓬勃升发,万物在春风的轻抚下焕发生机。适度的风对肝脏而言,犹如一位温和的领路人,助力肝脏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肝脏主疏泄,负责调节人体的气机,使全身气血运行通畅。当春风轻柔拂过,肝气也随之条达舒畅,就像河道被清理顺畅,水流自然奔腾不息。这种情况下,肝脏能够更好的调节情志,让人心情愉悦、开朗,避免陷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之中。在消化方面,肝气的正常疏泄可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能够帮助脾胃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维持人体正常的能量摄取。除此之外,肝脏藏血,其疏泄功能正常,还能保证血液的顺畅运行,为身体各个器官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

然而,风一旦过于强盛,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致病邪气因素,对肝脏发起攻击。肝主疏泄,又主筋,当风邪强势入侵肝脏时,极易引发肝风内动。肝风内动的症状表现丰富多彩,轻者会出现眩晕之感,仿佛置身于一个旋转的世界,头部昏沉,天旋地转,行走时如坐舟车般不稳,日常的活动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病情的发展,重者会引发抽搐,肢体不受控制的痉挛、抽动,不仅患者自身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很可能因为病情而引发意外受伤,从而危及到生命安全。更为严重的是,肝风还可能会裹挟着体内的痰湿,向上侵袭清窍。痰湿为有形之物,它能够蒙蔽无形的心神,就会导致患者忽然昏迷,扑倒在地,不省人事;如果面部出现口歪眼斜,就会影响正常的面部表情,和言语功能;一旦言语功能也变得不利索,就会无法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想法,这便称之为中风,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形成血栓。这些中风症状给患者自身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

为了有效抵御春季风邪对肝脏的侵害,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做出防御。饮食层面, 可以巧妙的利用枸杞与菊花的搭配。枸杞,味甘性平,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多重功效,能够为肝脏补充阴血,使其得到滋养。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擅长清肝明目,平肝息风,能疏散肝脏的风热之邪。将两者一同泡茶饮用,就恰似一对默契的搭档,一个滋补肝肾,一个清肝明目,平息肝风。二者共同作用于肝,既能滋养肝阴,让肝脏的阴血充足,又能疏散肝风,使风邪无法在肝脏内肆虐。在生活细节上,防风保暖至关重要。遇到大风天气,应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尤其是身体比较虚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多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风中。真有遇到非外出不可,就必须佩戴帽子,围巾等防风装备,保护好头部,颈部等容易被风邪侵袭的部位,用以降低风邪侵犯肝脏的风险,维持肝脏的健康状态,让身体在春季,也能保持生机与活力。

暑与心悟

赤日高悬炎夏长,暑邪肆意扰心光。

脉流不畅神思乱,气耗津亏体渐伤。

绿豆煮汤消热恼,荷叶烹茶泌脾肠。

顺应天时调作息,养心护脉保安康。

暑,五行属火,与心相对应,暑与心的联系相当紧密而又复杂多变,对人的身体和疾病的过程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夏季骄阳似火,暑气弥漫。夏季来临,自然界的阳气最为旺盛,人体之中的阳气也顺应天时浮越于外,体表温度升高,气血运行更为活跃。正当夏时,暑热之邪极易乘虚而入,侵扰人体,而首当其冲受到最大影响的便是心脏,心在人体之中居于主宰地位,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往复,濡养全身脏腑组织;又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由心所主。

适度的暑热对人体也并非完全有害,在一定程度上,暑热可激发人体的阳气,使其振奋,让人更加精神和充满活力。就如同阳光照耀万物,促进其生长发育一样,适当暑热有助于人体的气血运行,让新陈代谢更加顺畅。比如,在夏季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微微出汗,能让身体舒畅,保持气血正常流通,增强身体的机能。

然而,一旦暑热之邪过盛,就会成为致病的元凶。暑热之邪,侵入心脏之后,最显著的影响就是扰乱心神。许多人在炎热的夏季会出现心烦意乱的情况,内心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情绪容易激动,只因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烦躁情绪,难以平复下来。夜间睡眠也常常深受其扰,常常失眠多梦,辗转反侧也难以入眠,即便入眠也多梦纷纷,睡眠质量极差,严重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生活。更有甚者,当暑热之邪极度亢奋时,会导致神昏谵语。患者意识不清,胡言乱语,仿佛陷入一个混乱的世界,这表明暑邪己经对心神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这种情况危急,需要及时救治。

暑热之邪还具有消耗气机损伤津液的特性。暑性升散,它会迫使人体的气随着汗液大量外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的损耗会导致人体出现气短乏力的症状,总感觉自己身体虚弱,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来,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感觉到气喘吁吁。同时,大量汗出会导致体内津液匮乏,津液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它起着滋润与濡养的作用。津液不足,就会出现口渴多饮的症状,患者总是感觉口干舌燥,需要不断喝水来缓解;咽干口燥也是常见表现,咽喉干燥不适,甚至会影响吞咽。严重时,还会导致身体脱水,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如果暑热之邪进一步侵犯人体,很有可能引发中暑。众所周知,患者会出现高热症状,体温急速升高,会达到38度c甚至更高;大量出汗,汗水湿透衣衫;西肢厥冷,虽然体表高热不退,但西肢却感觉冰凉;脉象也会变得微弱欲绝,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补液措施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

为了有效预防暑邪对心的侵犯,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在饮食上,我们可以饮用绿豆汤,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绿豆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将绿豆煮烂成汤,不仅能够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还能有效清除体内的暑热之邪,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在炎热的夏日,一碗冰镇的绿豆汤,既能带来清凉之感,又能呵护心脏。荷叶茶也是不错的防暑饮品。荷叶味苦性平,能清热解暑,散瘀止血。用新鲜的荷叶或干荷叶泡茶饮用,可以有效缓解暑热症状,使人心神安宁。

在生活习惯上,夏季要注意避免高温时段,长时间在户外活动。上午十点之后,到下午西点之前,这个时段是一天气温最高的时候,这种时刻要尽量待在室内,应该通风,让室内空气循环流动,保持凉爽舒适。如果必须外出,要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可以携带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以防中暑。及时补充水分非常重要,不要等口渴了再开始找水喝,要定时少量多次饮水,可以饮用一些淡盐水,以保持体内水盐的平衡。

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也有助于防暑,夏季昼长夜短,但仍应尽量保持充足的睡眠,让心脏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使身体在应对暑热时更加脆弱。中午可以适当午休,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能够缓解上午的疲劳,补充精力,对养护心脏大有裨益。

湿,五行属土,与脾密切相关,这种紧密联系,在中医理论体系里占据着关键地位,它深刻地左右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长夏时节,天气闷热,而且降雨频繁,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湿气,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湿漉漉的幕布所笼罩。在这样的环境下,湿邪格外猖獗,而人体的脾脏首当其冲的成为受侵目标。脾脏在人体中宛如一位勤劳的后勤官,肩负的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重任。所谓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各处,为人体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运化水液则是负责调节体内水液的代谢平衡,确保水液能在身体内有序运行、分布和排泄。

然而,湿邪有着粘滞、重浊的特性,恰似一滩难以清理的浓稠泥浆。当湿邪弥漫于体内,它会如同沉重的枷锁一般,紧紧束缚住脾的运化功能。一旦脾失健运,各种不适症状便会接踵而至。食欲不振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患者面对平时最喜欢的美食,也提不起丝毫兴趣,吃饭变成了一种勉强的任务,食量大幅减少。这是因为湿邪阻碍了脾胃对食物的受纳和腐熟,使得消化过程无法正常启动。

腹胀也随之而来,脾胃无法将摄入的食物顺利消化,并推动其在胃肠道内前行,食物就像拥堵在道路上的车辆,停滞不前,进而导致腹部胀满不适,患者常常感觉腹里面鼓鼓的,好像有一股气在里面乱窜,有时还会伴随隐隐作痛。便溏也是湿邪困脾的典型症状,由于脾脏的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无法将多佘的水份正常代谢,这些水份便混杂在大便中,才使大便变得稀软不成形,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腹泻,一天多次排便,让人苦不堪言。

长期遭受湿邪困扰,还会对身体的整体状态产生不良影响。身体会感到异常困重,仿佛被无形的重物紧紧缠绕,每挪动一步都要花费巨大的力气,西肢也变得乏力,稍作活动就会变得疲劳不堪,仿佛身体中的能量被迅速抽空。精神状态也萎靡不振,整日昏昏欲睡,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幅下降。

为了预防和应对湿邪困脾,我们可以通过饮食、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加以调整。在饮食上,薏苡仁和芡实是绝佳的选择。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等多种功效。它就像一把小扫帚,能够将体内多余的湿气清扫出去,同时还能帮助脾胃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芡实,味甘、涩,性平,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将薏苡仁与芡实搭配煮粥食用,二者相辅相成,既能健脾利湿,又能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增强脾胃的功能。煮好的薏仁芡实粥,口感软糯,散发着淡淡的谷物香气,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为脾胃注入活力。

在生活环境方面,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至关重要。经常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流通,带走室内的湿气,避免居住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如地下室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除湿机来降低室内的湿度,营造一个干燥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穿着方面,要避免穿着潮湿的衣物,尤其是在运动出汗后,应及时更换干燥的衣服,防止湿气通过皮肤侵入体内。此外,饮食上还应减少食用生冷、油腻、甜腻的食物。生冷食物如冰激凌、冷饮等,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的运化功能进一步减弱;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的负担;甜腻食物则容易滋生痰湿,助长湿邪的势力。

燥,五行中属金,对应五脏中的肺,主要在秋季中出现。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的水份减少,燥邪当令。肺主气司呼吸,又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与外界首接相通,所以燥邪最易侵犯肺脏,损伤肺津。当肺津被燥邪所伤时,就会出现干咳少痰的症状,咳嗽较为剧烈,但痰液量少而且质地粘稠,难以咳出;口鼻干燥也是常见表现,患者能感觉到口腔和鼻腔干燥不适,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鼻腔出血,口唇干燥等情况;此外,还可能伴有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瘙痒等,这是因为肺脏与皮毛相表里,肺津不足不能滋养皮毛所致。燥邪还可能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呼吸不畅,胸闷等不适。为了预防燥邪伤肺,秋季我们可多吃梨、百合润肺生津。梨具有清热生津、滋肺止咳 、化痰等功效,生吃梨能清热润燥,熟吃梨(如蒸梨,煮梨汤)则更侧重于润肺止咳;白合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可将白合煮粥、炖汤或首接蒸煮食用。同时,在秋季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减少燥邪对人体的侵害。

寒,五行属水,与肾脏相对应,主要在冬季出现。冬季自然界阳气闭藏,气候寒冷,寒邪较为猖獗。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又主纳气和水液代谢。寒邪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的特性,最易伤肾阳。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全身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当寒邪侵犯肾脏,损伤肾阳时,人体就会出现畏寒肢冷的状况,患者自觉全身怕冷,尤其是西肢末端更为明显,即便添加衣物,取暖也难以缓解;腰膝酸软也是常见表现,这是因为腰为肾之腑,肾主骨生髓,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腰膝和骨骼,导致腰膝部酸软无力;夜尿频多也是肾阳亏虚的一个重要症状,由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不能正常固摄尿液,才使得夜间排尿次数增多。长期肾阳不足,还能影响人体的生殖功能和免疫力,导致生殖功能低下,容易感冒等疾病。为了防止寒邪伤肾,冬季可多食用羊肉,核桃等温补肾阳的食物。羊肉性温热,具有温中补肾,益气养血的功效,是冬季防寒保暖,补肾壮阳的佳品;核桃能补肾固精、润肠通便、温肺平喘,可首接食用,也可搭配其他食物制作成核桃粥、核桃糊等。此外,冬季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腹部和下肢的保暖,避免受寒。

了解五气与五脏的关系,能帮助人们在不同的季节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动态平衡。我们应根据季节特点和自身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养生方法,顺应自然规律,让人体与外界环境和谐统一,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观察五气的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呵护好我们的五脏六腑,让身体始终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