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清晨,京城五环内的星宁环保大厦在朝阳中苏醒。100层的玻璃幕墙流转着量子光纹,顶部的光伏矩阵自动调整角度,将第一缕阳光转化为电能。沈知意站在顶层总裁办公室,俯瞰着楼下新兴产业园区内穿梭的智能工程车,指尖轻点触控屏,星宁地产集团的股票涨幅数据在全息投影中不断跳动——8756亿的数字如同一记重锤,震动着全球资本市场。
"沈总,杭城、魔都、山城、深湾区和津海五家子公司的管理权移交己全部完成。"助理将加密文件放在桌面,"各地政府对智能建造模式高度认可,津海滨海新区的负责人说,按这个速度,原本三年的项目工期能缩短至一年半。"
沈知意转动翡翠扳指,调出五地子公司的实时监控画面。杭城工地上,无人机群组成三维扫描阵列,将建筑设计图实时投射到施工区域;魔都的智能塔吊通过量子通讯系统自动协同作业,钢筋混凝土的吊装误差精确到毫米;山城的悬崖建筑工地上,仿生机械臂如蜘蛛般攀爬峭壁,完成传统工艺无法企及的工程。
"通知人力资源部,加大招聘力度。"沈知意将招聘信息推送到共享界面,"88名建筑工人、60名工程师、60名质检员,待遇再上浮10%。"她放大宿舍的3D模型,"看看这些双人间,二室一厅的配置,自带智能厨房和观景阳台,要让员工知道,我们招的不是打工者,是城市的共建者。"
消息一出,五地招聘现场瞬间沸腾。在杭城子公司的招聘大厅,从传统建筑工地赶来的钢筋工老张挤在人群中,反复确认着屏幕上的信息:"月入2万?还有年终奖?这宿舍比我老家的房子都好!"他转头对工友说,"走,咱去试试,听说这儿用的都是会自己干活的机器人,省力气!"
而在人才市场,建筑专业的博士李薇盯着工程师的招聘要求,心跳加速。"不仅有5万月薪,还能参与量子建筑材料的研发?"她立即投递简历,"这种能改变行业的机会,错过就再也遇不到了。"
与此同时,沈知意正在召开线上会议,与五地政府代表商讨智能建造的推进方案。全息投影中,各地的城市规划图与星宁的技术蓝图重叠,勾勒出未来都市的模样。
"沈总,我们希望在山城试点智能交通系统。"重庆的负责人指着3D模型,"利用你们的量子导航技术,让立体交通网络更高效。"
"完全没问题。"沈知意调出技术储备库,"但作为交换,我们需要政府开放老旧城区的改造权。"她展示着AI生成的改造方案,"用模块化建筑技术,三个月就能让危房变身为智慧社区。"
会议结束后,沈知意收到沈舒的消息:"姐,A国的建筑巨头开始研究我们的智能建造技术了,他们说这是'破坏行业生态'。"
"让他们研究。"沈知意冷笑一声,"通知曹源博士团队,加快量子建筑打印技术的研发。等他们刚搞懂皮毛,我们的新一代技术又要问世了。"她调出市场分析报告,"另外,在招聘广告里加一条: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参与火星基地的建造项目。"
这一招果然奏效。招聘信息更新后,全球顶尖建筑人才纷纷投来简历。麻省理工的建筑系教授在求职信中写道:"我研究了星宁的智能建造模式,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类建造史的革命。如果能参与火星项目,将是我毕生的荣幸。"
在津海滨海新区的工地上,新入职的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最新的建筑机器人。这些银色的机械臂不仅能自动识别施工图纸,还能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建造流程。当第一栋采用量子混凝土的高楼拔地而起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以前盖楼靠经验,现在靠科技。"项目经理感慨道,"有了星宁的技术和政府的支持,我们能创造出连科幻电影里都没有的建筑奇迹。"
夜幕降临,五地的星宁工地依然灯火通明。智能探照灯的光束划破夜空,与建筑机器人的作业光带交织成网。沈知意站在京城总部的落地窗前,看着卫星地图上闪烁的施工光点,仿佛看到一张由科技与资本编织的巨网,正在重塑中国乃至全球的城市版图。
手机震动,传来最新消息:星宁地产集团的股票涨幅突破万亿大关。沈知意轻抚翡翠吊坠,低声道:"老祖宗,您用殿试选拔人才,我用智能建造汇聚智慧。这天下的格局,终究要由敢为人先者改写。"窗外,京城的霓虹与工地的灯光交相辉映,照亮了一个属于智能建造的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