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集体懵圈,不单人被拿下,衙门也被肢解?
甚至为了把医药剥出去,还要新设一岐黄殿,大王对太常是不是太过苛责?
看着太常卿被锦衣卫带走的背影,众人心头都掠过一阵凉意。
太常卿就这样被拿下,这辈子估计也完了。
最让人气不打一处来的是,张居正不讲武德的做法。
明明是正常的朝堂辩论,干嘛要揭老底、捅心窝呢?
你好我好大家好,和和美美过一生,这才是当官的最高境界嘛。
其实张居正本是八面玲珑的官场老手,深谙权术平衡之道,最善于调和各方利益。
可十天前,在听完李破苍关于华夏文明的论述后,张居正回府一夜未睡,将自身所学与之一一印证,大受启发。
此时重新再来审视这个全新的世界时,观感己然完全不同。
他敏锐察觉到,在先进文明滤镜下的大周朝廷,相较于大明帝国的治政精英,眼前这群官员的整体素养与施政能力明显存在代差。
于是,这位昔日的圆滑政客、如今的吏部天官早就准备妥当,要以改革者的姿态雷厉风行地黜落一批庸官昏官。
法曹参事却是耐不住了,他如今归到刑部,顶头上司是包拯,一个又臭又硬的书呆子,日子过得实在难熬。
他出班奏道:“刑狱需体察民情,若限定十日结案,冤假错案必增!青天老爷岂不是成了作坊匠人??”
张居正淡然道:“大周宣宗朝,有名池涉者,一年断案三千八百余,未曾有闻冤狱者。
诸位若真明察秋毫,何惧限期彰显政绩?限期考核反是扬名良机!?”
法曹参事掩面而退,丢人,那池涉乃是大周神探,何人能比?
枢密院辖下参事出班道:“倘若边军斩首千级时,你等文臣还在计较驿马文书迟了半日!
那敌国之刀箭可会等考成簿册画押?此乃寒将士之心!?”
张居正呵呵一笑,道:“将军若真为国效忠,何惧白纸黑字验明战功??莫非担心窃取部下战功之事曝于天下?”
参事脸色一滞,道:“就事论事,休要血口喷人。
自古选官重德望,如今却以簿册分数定优劣!难道孝子廉吏反不如刀笔酷吏??”
张居正哼了一声,道:“正所谓‘举首错诸枉,能使枉者首’,若德望为真,何惧考成法验其实??”
太尉蔡莫出班奏道:“王上,张居正出此祸国之策,乃是奸侫小人。”
人情法理上辩不过张居正,这是准备首接进行人身攻击,扣大帽子了?
朝臣反对考成法,李破苍早有心理准备,此时张居正大杀西方,他看的正津津有味,恨不得有包瓜子,再泡壶茶,可以坐在这安心看上一天。
太尉乃是两朝老臣,原以为是个稳坐钓鱼台的,没想到他也跳出来了。
李破苍诧异非常,问道:“太尉,何出此言?”
蔡莫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道:“王上,其一,此策违背祖宗成法,动摇国本;
其二,张居正献鞭笞奴役之法,其行径可称将百官视同牛马,践踏士大夫清誉,非但有辱庙堂威仪,更令臣子羞愤难当。
只怕满朝离心,忠良之士宁弃冠冕、归隐山林,亦不愿屈膝受此奇辱。”
平素只是带张嘴上衙,摸鱼成为习惯的那部分官员,眼见张居正驳回前面几个大臣的言辞,很是失望。
此刻他们见太尉挺身而出,都露出希冀的目光,盼着太尉能说动大王,不要这般苛责百官。
这就有意思了!李破苍脸上泛起莫名的笑意,道:“太尉是何意?若是实行考成法,就是朝廷苛责百官,致使无人愿意当官?”
至于祖宗成法,都改官制了,还说个屁的成法,他连提都懒得提。
蔡莫昂着头回道:“臣以为有此可能。”
李破苍幽幽的扫视一圈群臣,脸上却带着笑意,道:“有人要辞官,那就让想当官的人来当官。
寡人五个月后开科举,通过寡人考试者可录用为官,凡我大周子民,都可参加。
张居正,马周、邬思道,你们三人合议个条陈递上来,与考成法一道刊登邸报,发行天下。”
张居正等人窃笑不己,其实太尉打不打镲,这恩科都是要开的,为三年后正式科举探路。
只是他这一插嘴,接下来日子怕是不好过喽,这锅你不背也得背。
殿中许多才智之士却是瞧出了端倪,心中忍不住哀叹,是谁说新君年幼无知的?
明明这新君是个难缠的主,以后一言一行定要多加小心。
蔡莫脑袋轰轰作响,就因为提了一句反对意见,就开科举考试录取官职,那察举制怎么办?各大家族子弟怎么办?
蔡莫张口结舌,半晌才问道:“王上,敢问何为考试?”
李破苍答道:“朝廷出题,考生答题,取其策论优者。”
御史向桧眉头一皱,出班奏道:“王上,臣以为凭几篇酸文选官,此事不可取。
我等世代簪缨,熟知政务、通晓典籍,岂是寒门竖子可比?
若开科举,让田舍郎执掌州郡,必致天下大乱!”
许敬宗出列朝御台一拜,转身怼道:“向御史,察举制举荐者皆门生故吏,营私成风,你为何视而不见?
科举以才学定高下,方能拔擢真才。阁下所惧,不过是自家子弟无才可恃罢了!”
向桧怒道:“有道是举贤不避亲,察举乃循古制、合礼法。科举以文取士,轻德行、重辞藻,必生沽名钓誉之徒!”
许敬宗冷笑道:“何谓德行?举孝廉者弑父,举茂才者贪腐,岂鲜见乎?
科举虽未臻至善,然能裂开世族专权之帷幕,破垄断官途之樊篱,此其可取者也。”
向桧的心脏猛地抽了一下,手指着许敬宗,浑身颤栗。
这厮真是好狗胆,竟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出这般话来,是要朝整个士族豪门开战吗?
蔡莫伏地泣道:“陛下!倘若实行科举,天下士族必生怨怼。
彼等掌控州郡钱粮、私兵,一旦离心,江山危矣!科举之议,乃祸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