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逸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将脑海中关于现代水利工程的知识,结合古代的实际情况,娓娓道来。
“首先,治水要顺应水性,而非一味堵截。”
“黄河泥沙淤积严重,这是水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若只是一味筑堤加高,只会使得河床越来越高,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除了加固堤坝,更要注重清淤疏浚,保持河道畅通。”
“清淤疏浚?”朱元璋皱了皱眉。
“这咱知道。可黄河泥沙太多,清不胜清啊。”
“陛下圣明。”林景逸恭维了一句,然后继续说道。
“除了清淤,我们还可以考虑‘束水攻沙’之法。”
“在河道狭窄处,利用水流的冲刷力,将泥沙带往下游,甚至入海。”
“束水攻沙?”朱元逸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
这个词,他似乎在哪里听过,但又不甚清晰。
“其次,要注重上游的水土保持。”林景逸继续说道。
“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上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若不治理上游,任由水土流失,下游的清淤疏浚,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因此,可以在上游地区,种植树木,修建梯田,减少水土流失。”
“从源头减少泥沙进入黄河!”
朱元璋听到这里,眼睛猛地一亮!
水土保持?
治理上游?
这个思路,倒是很少有人提!
大多数人治水,都只盯着下游的河道。
“种植树木,修建梯田……”朱元璋沉吟着。
这个方法听起来似乎可行,但工程量巨大,而且见效慢。
“再次,可以考虑修建水库,调蓄水量。”林景逸说道。
“在雨季,可以将多余的洪水蓄入水库,减轻下游压力。”
“在旱季,又可以放水灌溉,缓解旱情。”
“同时,水库还可以拦截一部分泥沙,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
修建水库?
这个概念,对于古代人来说,无疑是全新的。
朱元璋和宋濂等人,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他们只知道修建堤坝,疏通河道。
还从未想过,可以在上游修建大型水库,来调节水量和泥沙。
“水库?”朱元璋好奇地问道,“如何修建?需多大?”
林景逸知道,这个问题涉及到具体的工程技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而且,真要说得太详细,反而会引起怀疑。
他决定点到为止,只说思路。
“回禀陛下,水库的修建,涉及到勘测地形、设计结构、计算水量等等。”
“工程浩大,需要专业人才和详细规划。”
林景逸没有深入展开,而是巧妙地避开了技术细节。
“草民只是提出一个思路,具体的实施,还需要专业人士来完成。”
朱元逸点了点头,虽然对水库的具体细节感到好奇,但也知道眼前不是讨论这些的时候。
他接着问道:“除了这些呢?还有吗?”
“还有一些辅助措施。”林景逸继续说道。
“例如,建立完善的水情监测系统。”
“及时掌握黄河的水位、流量、泥沙含量等信息,以便提前预警,做好防汛准备。”
“例如,组织专业的治水队伍,掌握先进的治水技术,提高治水效率。”
“例如,加强河道管理,严禁在河道内乱倒垃圾、乱挖沙石,保护河道环境。”
林景逸将现代治水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措施,用古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一一讲解出来。
他没有使用那些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尽量用首白易懂的语言。
随着他的讲述,朱元璋的眼睛越来越亮。
他发现,林景逸说的这些方法,虽然有些是他从未听过的。
但听起来却都很有道理,而且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不像那些只会空谈理论的士子,这小子,是真的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朱标更是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赏之色。
他觉得,林景逸的这些想法,非常有价值。
而那些考生们,此刻看向林景逸的目光。
己经从最初的轻蔑,变成了震惊,再到现在的敬佩。
他们原本以为林景逸只是个狂妄无知的“酒囊饭袋”。
没想到,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竟然有如此独到和深刻的见解!
而且,他说的这些,是他们读了十几年的圣贤书里,从未提到过的!
“好!好!好!”朱元璋连说了三个好字,显示出他内心的激动。
“你小子,果然没有让咱失望!”
“治水之法,你说得头头是道!”
他走到林景逸身边,再次拍了拍他的肩膀。
“看来,你小子并非只是‘略知一二’啊!”
林景逸心中苦笑。
完了,这下彻底洗不清了。
“陛下过奖了。”林景逸谦虚地说道。
“草民只是读了一些杂书,有些浅显的见解罢了。”
“浅显?”朱元璋瞪了他一眼。
“这要是浅显,那他们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又算什么?”
他再次扫过那些低头的考生,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
“既然你对治水有见解......”朱元璋话锋一转。
“那咱再问你一个问题。”
“粮食乃是国之根本。如今虽然年景尚可,但若遇天灾,百姓依然会饿死。”
“你可知,如何才能提高粮食产量,让大明朝的百姓,都能吃饱饭?”
这个问题,同样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也是朱元璋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他自己就是农民出身,深知粮食的重要性。
林景逸听到这个问题,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
粮食产量?
哈哈!
这可是他的强项啊!
现代农业技术,那简首是开挂一样的存在!
高产作物、化肥、农药、优良种子、科学种植方法……
随便拿出一样来,都能在这个时代引起轰动!
这绝对是给自己送分题啊!
“回禀陛下,”林景逸再次深吸一口气,语气中带着一种莫名的自信。
“提高粮食产量,草民以为,需从种子、肥料、耕作方法等多方面入手。”
“种子?肥料?耕作方法?”朱元璋饶有兴致地问道,“细说!”
“是!”林景逸应了一声,开始将自己脑海中的现代农业知识,一一倒腾出来。
他知道,这是一个改变这个时代的机会,也是他“曲线回家”的机会。
他要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