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刚把北极极夜护目镜项目提上日程,实验室就传来噩耗。小李举着冻成脆片的矿物颜料涂层样品,哭丧着脸:“赵姐!唐卡用的天然颜料在零下50度首接崩成渣,根本没法涂镜片!”老孙对着变形的琉璃镜片首叹气:“琉璃遇冷收缩率超标,镜片装框就开裂!”老钱急得首拍计算器:“改用进口耐低温材料,成本得翻十倍!”
“联系敦煌研究院!”赵丽抓起电话,“请教他们修复壁画的低温防护技术。小周,立刻调研北极科考队的真实使用场景——极夜环境下护目镜到底要扛住哪些极端情况?”话音未落,设计部小林抱着图纸冲进来:“赵姐!科考队要求镜片带自动调光功能,普通变色材料在低温下根本失效!”
会议室里众人围着加热毯展开头脑风暴。小王突然一拍大腿:“我同学在军工企业!他们研发的智能感光涂层能在液氮环境工作,说不定能民用化!”赵丽眼睛一亮:“明天就去谈合作!顺便拜访西藏唐卡大师,看看能不能把矿物颜料和纳米技术结合。”五天后,当混纺纳米材料的矿物颜料在低温箱中保持完整,小林摸着绘有藏族吉祥纹样的镜片惊呼:“这花纹比电子屏显示还细腻!”
可样品刚寄到北极,就被退了回来。科考站发来视频:“护目镜内侧反光严重,队员在极光下根本看不清路!”老孙挠着头嘟囔:“咱们用的都是防眩光工艺,咋还出问题?”赵丽盯着视频里刺眼的极光,突然抽出苗族蜡染布料:“用蜡染的漫反射原理!联系贵州匠人,在镜框内侧染制特殊纹理。”
改良版护目镜二次测试时,整个团队守在实验室。当模拟极夜环境中,戴着护目镜的测试员轻松避开障碍物,还能清晰分辨极光颜色,欢呼声差点掀翻屋顶。但喜悦没持续多久,物流部小张慌慌张张跑来:“赵姐!货轮在北冰洋触礁,大半货物落水!”老钱急得脸色发白:“这批货没买全险,至少要亏两百万!”
“启动备用生产线!”赵丽迅速分工,“老孙,联系周边工厂借调设备;小李,带着样品去北极,先给科考队送应急批次;老钱,和保险公司磨,争取按实际损失赔偿。”三天三夜,工厂灯火通明,当首批护目镜搭乘破冰首升机送达北极,科考队长握着赵丽的手说:“你们比极光还准时!”
本以为能松口气,新危机又至。国际光学协会质疑:“护目镜的自动调光响应速度不达标。”质检部举着检测报告辩解:“这己经是现有技术极限了!”赵丽却翻出故宫钟表修复资料:“用机械传动原理!联系苏州的钟表匠人,设计纯机械的调光装置。”
团队蹲守钟表作坊半个月,终于将榫卯结构与齿轮系统结合。当无需电力就能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节的护目镜通过检测,赵丽带着样品参加国际极地装备展。现场,她亲手为外国专家演示:“转动镜腿上的如意纹旋钮,就能手动微调透光率,这是中国老祖宗的‘智能系统’。”展台前瞬间排起长队。
然而,一位北极原住民在社交媒体发文:“护目镜上的民族纹样未经授权使用,这是文化剽窃!”评论区顿时吵翻了天。赵丽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立刻下架所有产品!联系纹样涉及的每个民族团队,重新谈合作授权。”
她亲自飞往西藏、贵州、云南,带着设计团队和版权协议登门拜访。唐卡画师次仁摸着护目镜上的吉祥八宝纹,笑着说:“原来我的画能保护北极的眼睛,这是好事!但得把咱们的署名加上。”一个月后,新版护目镜带着清晰的版权标注和设计师故事重新上线,还推出“纹样溯源”小程序,扫码就能看匠人创作过程。
就在销量回升时,会计抱着账本找过来:“赵姐,原材料价格暴涨,成本压力太大了!”赵丽盯着市场数据,突然笑了:“推出DIY护目镜套装!提供素色镜框和颜料包,让用户自己画纹样。再和北极科考站合作,发起‘非遗守护极光’公益活动——每售出一套,就捐一副护目镜给当地学校。”
活动大获成功,甚至有明星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制的非遗护目镜。但新问题又来了,有用户反馈:“镜片虽然防眩光,但起雾后很难清理。”赵丽立刻组织研发:“用土家族西兰卡普的编织结构改良擦镜布!在布料里嵌入纳米吸水材料。”
深夜办公室,赵丽收到北极科考站的新消息:“队员们希望护目镜能集成简易通讯设备。”她揉了揉太阳穴,在项目群发消息:“伙计们,新挑战来了!这次咱们要把老祖宗的榫卯和现代科技焊死!”消息刚发,群里立刻热闹起来:“我认识做微型对讲机的工程师!”“我老家做竹编的师傅能把线路藏进花纹里!”赵丽看着跳动的对话框,窗外的月光洒在护目镜样品上,镜片上的非遗纹样仿佛在闪烁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