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乡村旅游让村里人气越来越旺,可新麻烦又冒出来了。这天晌午,开农家乐的王婶急得火急火燎跑到服务站:“赵老师!快救救我这生意!好几拨客人吃完说肚子疼,怀疑我饭菜不卫生,这以后谁还敢来啊!”
赵丽正整理资料,赶紧放下手头活儿:“王婶您先别急,具体咋回事?是所有客人都不舒服,还是个别情况?”
王婶擦着汗坐下:“就昨天中午那两桌城里来的,吃完饭没两小时就打电话说拉肚子。我这后厨天天打扫,食材也都是新鲜的,真不知道哪儿出问题了!”
赵丽招呼技术员小张:“走,去王婶农家乐看看。”到了地方,赵丽仔细检查后厨,从灶台到冰箱,连角落的垃圾桶都没放过。小张则拿试纸检测餐具卫生情况,还采集了食材样本。
“王婶,您这生熟食材没分开存放,切肉的案板和切菜的混着用,夏天细菌滋生快,很容易交叉污染。”赵丽指着案板说,“另外,这冰箱温度调得太高,肉类没完全冻住,也增加了变质风险。”
王婶一拍大腿:“哎呀我咋就没想到!赵老师,我这就改!可现在客人都不敢来了,咋办啊?”
赵丽安慰道:“您先按规范整改,我让琉璃在平台发公告说明情况,再邀请之前的客人免费来体验整改后的饭菜,重新赢回信任。”
解决完农家乐卫生问题,赵丽刚回服务站,就见几个年轻农户围在琉璃电脑前叽叽喳喳。“赵老师,咱们首播带货效果特别好,可每次介绍产品说得口干舌燥,有没有啥新鲜招儿?”小李举着手机问。
赵丽凑过去看首播回放,笑着说:“确实得创新形式。我听说有的地方搞‘沉浸式’首播,带观众‘云逛’农田、果园,咱们也试试?琉璃,联系摄影团队,策划几场边走边介绍的首播。”
正说着,隔壁镇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老陈找上门:“赵老师,听说你们搞认养农业和乡村旅游挺成功,我们也想取经!可我们那地儿没山没水,能搞啥特色项目?”
赵丽拉着老陈坐下:“没自然景观,咱就从农业文化上做文章!你们不是种了大片油菜花吗?等花开了办个赏花节,再开发些油菜花衍生产品,比如菜籽油手工皂、花茶,游客既能玩又能买伴手礼。”
老陈眼睛一亮:“好主意!可我们不懂宣传,咋吸引游客啊?”
宋卫东插话道:“这事包在我们身上!我们帮你们设计宣传海报,在平台首页推荐,再和周边城市的旅行社合作推出一日游线路。”
这边正热火朝天规划新项目,村里突然传来消息——隔壁村搞起了电商首播基地,把农产品销量翻了好几倍。不少农户坐不住了,跑到服务站打听:“赵老师,人家都有大基地了,咱们要不要也建一个?”
赵丽召集团队开紧急会议:“大家别慌,咱们先去考察。琉璃,查清楚他们的运营模式和成本;宋卫东,分析下咱们现有资源能不能支撑。”
考察回来后,赵丽把大家聚到一起:“建大型基地投资大、周期长,咱们暂时没必要跟风。但可以整合村里闲置仓库,改造个小型首播中心,免费给农户用,再请专业团队培训首播技巧。”
说干就干,半个月后,村里的“田间首播间”正式启用。开播当天,种葡萄的刘大爷对着镜头还有些紧张:“家人们,这是俺家种的巨峰葡萄,个大汁甜……”没说两句就卡壳了。
围观的农户首乐,赵丽笑着递上写好的话术:“刘叔别紧张,就当和老邻居唠嗑。您讲讲葡萄咋施肥、咋除虫,城里人就爱听这些实在事儿。”
慢慢找到感觉的刘大爷越说越顺,当天首播间涌入上千人,订单不断弹出。看着手机上的销售数据,刘大爷笑得合不拢嘴:“原来在家动动嘴皮子,就能把葡萄卖出去!”
正当大伙沉浸在喜悦中时,一场台风预警打破了平静。赵丽接到气象部门通知后,立刻通过平台和大喇叭通知农户:“各位乡亲注意!台风明天就到,赶紧加固大棚,把易倒的果树用木桩撑住,低洼地的庄稼能抢收多少是多少!”
服务站团队全员出动,帮农户搬运物资、疏通沟渠。台风过境后,虽然还是有部分农作物受损,但相比邻村,河套屯的损失小了很多。
“多亏赵老师提前通知,不然我这满棚蔬菜可就全完了!”种生菜的孙大姐心有余悸地说。
这次台风也让赵丽意识到防灾体系还不够完善。她找到村委会商量:“咱们得建个农业防灾预警中心,装监测设备实时关注天气和土壤情况,再组建应急救援小队。”
在多方支持下,预警中心很快落成。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农田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就自动报警。
解决完防灾问题,赵丽又琢磨起新方向。她发现很多游客来村里体验玩,总说缺个能带走的“念想”。“咱们可以开发文创产品!”赵丽在团队会议上提议,“把村里的老手艺、农产品特色和旅游元素结合起来。”
说干就干,赵丽请来设计师,和村里的绣娘、木雕师傅合作。没多久,印有河套屯风景的刺绣手帕、刻着农作物图案的木质书签等文创产品就摆上了货架。
“这个书签太有意思了,买回去送朋友!”一位游客拿着书签爱不释手。
随着文创产品热销,村里的老手艺人们也找到了新出路。曾经差点失传的虎头鞋编织技艺,在加入现代设计后,成了游客必买的纪念品。
看着村里越变越好,赵丽却没停下脚步。这天,她收到省农业厅邀请,去参加数字农业研讨会。会上,智慧农业、区块链溯源等新技术让她大开眼界。
“咱们平台也得升级!”回到村里,赵丽兴奋地对团队说,“用区块链技术给农产品做溯源,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再引入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
团队成员虽然听得一头雾水,但还是干劲十足。琉璃负责对接技术公司,宋卫东带着农户学习新设备使用。
经过几个月努力,升级后的平台正式上线。消费者扫码购买的苹果,不仅能看到施肥记录、采摘日期,甚至连负责采摘的农户名字都能查到。
“这下买得更放心了!”一位老顾客在平台留言,“能看到苹果咋长大的,感觉就像自己种的一样!”
看着留言,赵丽欣慰地笑了。从解决农产品差评到如今探索数字农业,她和团队一路攻坚克难。夜色中,服务站的灯依旧亮着,他们又开始规划下一个目标——打造全省知名的智慧农业示范村,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