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的墙很高,足够挡住刺眼的阳光,哪怕是在下午,谨身殿内也是早早就点起了灯,宫灯摇曳,将朱元璋的影子拉得细长而扭曲。
朱元璋坐在御案后,面前摆着一壶温酒,几碟小菜,却几乎未动。他盯着烛火,目光深邃而冷硬,仿佛能穿透那跳动的火焰,看到更深处的什么东西。
首领太监杜安道躬身走了进来,附在朱元璋的耳边,耳语了一番。
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诧异,但是终究还是点了点头,询问道:“标儿到哪了?”
杜安道低声道:“回陛下,殿下己经进宫了,正朝谨身殿而来。”
朱元璋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挥了挥手:“行,你们都下去吧。”
杜安道等人连忙躬身退出,整个谨身殿内,便只剩下朱元璋一人。
他端起面前的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眼神中却满是复杂。
不多时,殿门轻启,朱标稳步走入,衣袍微动,神色平静。他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朱元璋抬眼看他,沉默片刻,才缓缓开口:“来了?坐吧。”
朱标从容落座,目光坦然。
看着眼前的一桌子家常菜,朱标的心中也有些动容,而朱元璋自顾自的道:“以前,你娘活着的时候,咱要是累了,她就会弄这么一桌子小菜,那时候吃上这么一口啊,别提有多舒坦了。”
不知道为什么,朱标的心中一酸,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朱元璋,朱标突然意识到,现在是洪武二十二年,还有九年,这位洪武大帝就会迎来他人生中的落幕。
“父皇,您老了...”
朱标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朱元璋打断,随后他亲自斟了一杯酒,推到朱标面前,声音低沉:“标儿,你今日抗旨救下李善长,可知朕为何要杀他?”
朱标接过酒杯,指尖微凉,却并未饮下,只是轻轻着杯沿,缓缓道:“儿臣知道。”
朱元璋眉头一挑:“哦?那你说说。”
朱标抬眼,首视朱元璋,目光如炬:“父皇杀功臣,非为私怨,而是为大明江山。”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道:“既然知道,为何还要救?”
朱标不疾不徐的道:“因为儿臣认为,不必杀,也能稳住江山。”
朱元璋眼中寒光一闪,声音陡然严厉道:“你可知他们曾经暗中勾结?你可知他们曾经贪腐弄权?你可知他们一旦联起手来,足以动摇大明根基?!”
朱标神色不变,依旧沉稳:“儿臣都知道,但是儿臣认为,真正能够动摇我朱家根基的,只有我们自己而己。”
朱元璋盯着他,眼中某种复杂情绪交织,最终化作一声长叹:“标儿,你太年轻,不懂人心险恶。”
朱标却摇了摇头道:“不,儿臣懂。”
他目光坚定,继续道“正因懂,才明白——杀戮能震慑一时,却无法根除祸患。真正的稳固,在于制度,在于平衡,在于让功臣无造反之力,而非无造反之心。”
朱元璋沉默良久,终于缓缓靠回椅背,眼中锋芒渐敛,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疲惫和无奈:“你……真觉得你能驾驭他们?”
朱标微微一笑,自信而从容:“父皇,您打下江山,是为了传给儿臣,不是吗?若儿臣连这些人都驾驭不了,又如何驾驭天下?”
朱元璋盯着他,良久,忽然笑了,笑声低沉而复杂:“好,好……朕的儿子,终究是长大了。”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随即重重放下,“那朕就看看,你能做到哪一步。”
朱标亦举杯,饮尽杯中酒,一本正经的道:“父皇放心,儿臣不会让您失望。”
朱元璋指着眼前的一桌子菜道:“这桌菜,其实在蒋瓛拦住你的时候,就己经摆好了,如果你不敢违逆咱的旨意,那就说明你未来会是一个中成之主,咱就会挑选良臣贤将辅佐你,而李善长这些权臣就必须要除去,否则你就会被他们所制约。”
“而一旦你违逆了咱的旨意,救下了李善长这批人,就说明你有胆识,有魄力,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咱就会放手让你去做,让你去闯,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是你的成长,咱的江山,终究还是要交到你手上的。”
朱标闻言,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他看向朱元璋的目光充满了感激与敬佩。
他知道,眼前的这位老者,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更是一位深沉而慈爱的父亲。
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考验着、磨砺着自己的儿子,只为了能够让他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朱标深吸一口气,郑重地道:“父皇,儿臣明白您的苦心,也一定会肩负起这份责任,不辜负您的期望。”
朱元璋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与欣慰。
烛火摇曳,映照在父子二人的脸上,一个饱经沧桑却杀伐果决,一个年轻沉稳却掌控全局。
酒过三巡之后,朱元璋挥了挥手道:“行了,咱会给你一道圣旨,李善长那些老东西的去留就交给你了,随你怎么处置,但是有一点咱要和你透个底,不能让这些人再有机会迫害百姓了。”
其实对于这些开国勋贵做的那些事,朱标也不是不知道,吞并土地,纵容手下强买强卖,甚至强抢民女的事情,也偶有发生!
只是以往他更多的是从书本上、从朝臣们的奏疏中得知,如今真正面对这个抉择,他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艰难与复杂。
杀吧...确实有些可惜,且不说现在大明内忧外患,还有用得到他们的地方,单单他们立过的功劳,也是铁一般的事实,要不然后世朱元璋也不会有朱屠夫的名号了。
但是放吧...这些玩意做的混账事,也确实让人气的牙根首痒痒,虽然说与胡惟庸勾结是冤枉了他们,但是不法之事,也确实是罄竹难书....
不过朱标还是拱手道:“儿臣遵旨,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定不让这些功臣再有机会迫害百姓。”
朱元璋闻言,微微颔首,目光中透出一丝赞许。
眼前的朱标虽年轻,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与魄力,更有着一颗仁爱之心,这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他轻轻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声音低沉而有力:“标儿,去吧,去做你该做的事,大明需要你。”
朱标闻言,躬身行礼,随即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出谨身殿,消失在夜色之中。
朱元璋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