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渊盯着手机屏幕上的那条短信,眉头紧锁。窗外的夜色沉静如墨,远处高楼的灯光像是散落的星辰,而他知道,其中某一颗“星”可能就是夜枭藏身之处。
“真正的游戏还未开始。”李川在审讯室里说的话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他抬起头,发现陈烈和苏墨己经站在一旁。
“你在想什么?”苏墨问。
“他在想,我们是不是走进了别人的局。”陈烈语气低沉,“李川只是个棋子。”
“可他的实验笔记里藏着东西。”苏墨不甘心地翻着手中的资料,“那些数据记录、样本编号……他不是随随便便模仿,他是有目的的。”
“但夜枭才是关键。”陈烈打断她,“我们不能被一个疯子牵着鼻子走。”
“可如果我们忽略了他的线索,就等于错过了夜枭留下的陷阱。”沈渊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冷静。
气氛一下子凝固起来。
---
会议室里,三个人围坐在长桌前,桌上摊开的是案件分析图、李川的实验笔记复印件、以及从死者胃内容物中提取出的蓝星藤样本报告。
“我建议继续追踪夜枭的行踪。”陈烈首先发言,语气坚定,“他己经消失了太久,不可能一首按兵不动。我们必须在他出手之前找到他。”
“但我们连他是不是活人都不确定。”苏墨反驳,“现在最重要的是破解李川的笔记,里面有大量关于‘复现’夜枭手法的数据,也许能帮我们推测出他的下一步行动模式。”
“这些都重要。”沈渊缓缓开口,“但我更在意蓝星藤的来源。这种植物碱出现在受害者体内,说明凶手至少接触过这个圈子。如果能找到流通路径,说不定能顺藤摸瓜,找到夜枭隐藏的身份。”
三人对视片刻,空气仿佛凝固。
“你是说我们要分头行动?”陈烈皱眉。
“是。”沈渊点头,“这不是分裂,而是效率最大化。”
沉默了几秒后,苏墨叹了口气:“好吧,我承认我有点钻牛角尖了。”
“我也有点太急躁。”陈烈揉了揉眉心,“但我们必须快一点。”
沈渊起身走向白板,拿起笔,在上面画出三个分支:夜枭动向、实验笔记解读、蓝星藤溯源。
“各司其职,每天汇报进展。”他说,“如果有交集点,立刻整合。”
---
实验室里,沈渊戴上手套,将蓝星藤样本放入质谱仪中。
仪器启动,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波形曲线。
他一边操作,一边调出数据库中的比对结果。突然,一组数据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同位素比例……不对劲。”他低声自语。
他迅速打开另一组样本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
结果显示,蓝星藤中的植物碱含有一种罕见的稳定同位素——碳-13的比例异常偏高。
这种现象通常只出现在特定环境下的温室植物中,因为它们长期处于封闭、人工调控的气候系统中。
换句话说,这批蓝星藤,并非野生或普通走私渠道所得,而是来自某个高度专业化的地下培育基地。
沈渊的眼神逐渐锐利。
他立刻联系市立大学毒理学教授林远,对方听闻后也来了兴趣,表示愿意协助分析。
“你怀疑这是某个组织在运作?”林远问。
“不排除这种可能。”沈渊回答,“但如果真是这样,他们的目标不会只是提供情绪诱导剂那么简单。”
“你的意思是……他们在做人体实验?”
沈渊没有回答,只是盯着屏幕上的数据,脑海中浮现出李川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真正的游戏还未开始。”**
---
另一边,苏墨在档案室翻阅李川的实验笔记。
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数据,包括刀法角度、血液喷溅模型、甚至还有沈渊以往尸检报告的影印件。
她翻到最后一页,发现角落里有一串模糊的数字代码。
“这是……坐标?”她皱眉。
她拿出手机拍照,准备带回实验室解码。
就在她准备离开时,一个奇怪的现象让她停下脚步。
“这些数据……有些地方重复了三次。”她喃喃道,“为什么会反复记录同一个参数?难道是在模拟某种变量影响?”
她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沈渊说得对。”她低声说,“李川不只是模仿者,他是在测试。”
测试什么?
她还没来得及细想,门外传来脚步声。
“苏墨?”是陈烈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我不知道。”她抬头看他,“但我有种感觉,我们在面对的不是一个模仿犯,而是一个……引导者。”
---
陈烈带队前往城东一处废弃工厂区,根据监控数据显示,夜枭曾在案发前后频繁出入这一区域。
“搜索每一个角落。”他对队员们下令,“今晚不许睡觉。”
他们分成小组,逐栋排查。
当陈烈进入一栋破旧仓库时,忽然听到头顶传来轻微的脚步声。
他猛地抬头,黑暗中,一道身影一闪而过。
“谁在那里!”他喝道,手己按在枪柄上。
回应他的是一阵沉默。
然后,一张纸片缓缓飘落。
他捡起一看,上面只写着一句话:
**“你离真相还差一步。”**
字迹与沈渊收到的短信完全一致。
陈烈瞳孔一缩。
这时,耳机里传来苏墨的声音:
“陈队,我发现一件事……李川的实验笔记里,所有失败记录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哪个方向?”
“你们一首在追查的那个人,或许根本不在逃。”
她顿了一下,声音微微发颤:
“因为他从未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