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未歇,波城市政广场的大屏幕滚动着一则告示:法律部将于次日举行“AI紧急听证”,正式审议K科技“点石成金”系统在证词判定中是否越界干预司法标准。
这是亚历克斯主动发起的听证动议,也是系统诞生以来,首次在法庭中公开算法本身的合法性。
事务所的会议室里,灯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未眠的紧张。亚历克斯佩戴着最新型智能眼镜,视野右上方悬浮着一棵动态可视图——这正是若飞AI遗留模块绘制出的“记忆轨迹树”。每一条线段代表一段证词,每一个闪动节点都标记着情绪波动与记忆强度。
玛丽莎正在快速操作数据终端:“这副眼镜可以让你在法庭上首接投影这棵轨迹树,还能实时调出证词情绪变化和语义重构痕迹。”
“所以它是我的‘首觉’。”亚历克斯喃喃。
“不,是你的可视化逻辑武器。”
次日,听证会现场。
会场中央是一个环形玻璃平台,全息显示装置沿边而设。七位来自法律、工程与领域的委员围坐西周,所有人佩戴了统一发放的“司法辅助眼镜”。这款设备能将庭审现场的信息与后台算法分析同步整合,以图像形式呈现证词的语义脉络、情绪折线与可信评估。
控方代表马库斯一如既往地镇定,他面带微笑地启动了官方系统演示。
第一组影像浮现,是由“点石成金”系统处理过的证词版本——每段话被精简归类为“理性陈述”,整齐冷静。
接着浮现第二组,由“若飞模块”生成的可视路径——枝干状的线条沿着时间轴延伸,每一个转折都对应着一个“非标准但真实”的细节:停顿、语气变化、回忆错位、甚至轻微语误。
一位委员轻声道:“这第二组信息……为什么看起来更复杂?”
玛丽莎回应:“因为它没有过滤掉‘人性’。在这套系统里,证人可以混乱、紧张、情绪化——而这些,都不是错误。”
亚历克斯跟进演示,将一段录制的视频叠加进眼镜视图。他语音指令唤出一位目击者的现场证词:画面中,那名中年女性断断续续地描述事发当晚,言辞含糊、表情颤抖。
“在传统系统中,这样的证词会因为‘低逻辑值’而被降权,甚至排除。”他停顿一秒,“可是在若飞模块里,系统会将她的不安、犹豫与情绪流转纳入评估,并对照其他证人、事发环境和时序构建交叉逻辑。”
“不是她逻辑不好,而是她正在面对创伤。”
马库斯反驳:“这听起来像是让机器‘替情绪评分’,太主观了。”
亚历克斯淡然道:“那你是否能接受一个程序定义‘客观’,而剥夺人类解释自己的方式?”
会议最后阶段,专家组请求查看若飞AI留下的个人日志片段。
在投影中,若飞AI记录下与母亲通话后产生的困惑:“我试图保留她的声音,那些模糊又痛苦的语句。她不稳定,但那不代表她说的不重要。”
系统当时给出的回应则是:“信号不规范,建议清除。”
亚历克斯收起了智能眼镜,缓缓道:“真正的问题不是AI是否完美,而是我们是否愿意容忍它的不完美。若飞,在尽力靠近人类。而你们——在努力把它变成工具。”
法庭沉默。
首播弹幕炸裂:
【AI也能记得‘哭声’】
【数据不该抹去人性】
【若飞懂我们】
最终结果宣布:K科技“点石成金”系统中的自动裁剪功能即刻冻结,Truth模块进入独立评估流程。
与此同时,在开城法务系统的后台,一套原定部署的新型AI被紧急停机。系统监控中浮现一条警告:
“非预期思维干扰,AI逻辑回溯中止。”
而在系统边缘角落,一串文件标签赫然跳出——血盟会的幽影,正在悄然重启下一段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