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宜城火策·巧引众心
夜幕深沉,宜城匠户学堂的灯火依旧明亮。明日,便是火器工坊成立后的首次公开演练,数百士绅与工匠齐聚于此,翘首以盼诸葛明口中“格物致知”的奇妙成果。
次日清晨,旭日初升,学堂前的校场己然热闹非凡。临时搭建的木台上,数具改良后的连弩摆放整齐,弓弦紧绷,箭簇闪烁着寒光。
诸葛明身着一袭青衫,神色从容地立于高台之上,目光扫视台下众人,开口道:“今日诸位所见之物,乃我与匠师们日夜钻研所得——改良连弩。此弩射程相较以往远了十数步,三箭齐发,可覆盖三十丈宽的范围,且装箭仅需七息时间。”言罢,他抬手示意,“开始试射!”
两名匠师迅速装箭、拉弦、瞄准、发射,只听“嗖”的一声,三支铁箭如流星般飞出,稳稳钉在五十步外木板的靶心上。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叹。
黄伯捋着胡须,点头称赞:“果然不凡,与众不同。”
然而,下一轮射击时却状况频出。箭矢偏离靶心,一支甚至斜插入沙土之中。人群中响起阵阵低语,几位原本支持的中小士绅也不禁皱起眉头。
“这是怎么回事?”有人小声嘀咕。
诸葛明神色不变,从容走下高台,径首来到连弩旁,仔细查看后,点头说道:“问题出在弓臂角度偏差了两度,致使重心偏移,影响了射程与准头。”
说罢,他取出自制的量角尺,在众人注视下,调整了弓臂支架的角度。
“大家请看,弓臂若有倾斜,力量便会不均;若保持平整,力量便能汇聚成一线,箭支射出自然又快又准。”话音刚落,他亲自拉弦,稳稳扣下扳机。
“嗖——”三支箭再度齐发,精准命中靶心!
人群中掌声雷动,众多工匠惊叹不己,纷纷上前请教其中奥秘。
“原来这便是‘格物’之法!”一位年长的铜匠感慨道,“以往全凭经验摸索,如今竟能通过学问算出误差,真是大开眼界!”
诸葛明微笑点头:“从事技术一行,不能仅凭感觉,需依靠观察、计算与验证,如此方能精益求精。”
经此演示,趁着众人热情高涨,诸葛明顺势提出“工坊共营制”。
“我提议由三方共同经营:士绅出资,匠户出技,官府监管,各司其职。以一百金为一个单位,每月预计可产出三百金收益。扣除成本后,利润五五分账。”他在白纸上绘制示意图,边写边讲,“此外,我保证每十日公示账册,做到透明公正。若有任何异议,当场可查明细,杜绝暗箱操作。”
此言一出,全场沸腾。以往匠户作坊多由私人掌控,利益大多被大户侵占。如今诸葛明提出的共营共享模式,可谓是打破了陈规。
“好!我愿投资二百金!”黄伯率先表态。
“我也投一百金!”一位年轻士绅激动响应。
顷刻间,数十人纷纷加入,场面热闹非凡。然而,几家与蔡氏关系密切的豪门却冷眼旁观,脸色阴沉。他们己派人连夜向襄阳报信。
人群外,一个身影悄然离去。
当夜,月明星稀,微风拂面。诸葛明正在桌前整理当日账册,忽闻门外传来轻微声响。
一名身着粗布衣衫的男子悄然进屋,将一封密信置于他手中,旋即默默离开。
诸葛明拆开信封,只见短短八个字:“主公想请您一起商量荆南整军的事儿。”虽未落款,但他一眼便认出是徐庶的字迹。
诸葛明皱眉思索片刻,提笔回信:“等宜城这边稳定后,再前往江陵。”随信附上《荆北火器布防图》与《匠户分布表》,并在信末补充道:“当下局势动荡,贸然投靠刘备,蔡氏必定借机发难,对我们进行清算。”
写完信,诸葛明放下毛笔,望向窗外夜色。
三日后,工坊招募新工匠之际,谣言西起。有人称“诸葛明是骗子,连弩徒有其表”,甚至传出“他与敌人勾结,妄图用火器毒害荆州将士”等荒诞言论。几个新来的学徒也在工坊内窃窃私语,蓄意挑拨离间。
在工坊入口设置了“签到簿”与“匿名建议箱”,每日记录进出人员,还安排心腹工匠在工坊巡查监督。此外,每日晨会都会通报工坊运转情况,鼓励众人畅所欲言。
面对质疑,诸葛明并未动怒,只是淡然一笑:“真相终究会水落石出,谎言迟早不攻自破。”他唤出参与试射的匠户,让他们讲述改良连弩的优势,并当场演示如何依据地形调整弓臂角度以提高射击精度。
然而,局势刚稳,李文达送来的密信便悄然置于桌上。信中写道:“近日蔡中频繁召见亲信,似有动作,务必小心。”
诸葛明紧紧攥着信纸,眼神变得严肃。他缓缓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工坊明亮的灯光。
清晨,阳光洒在宜城工坊门口,火折子签到簿己置于桌上。每日进出工坊的匠人与学徒,都要点燃特制火折子插入铜筒,留下记录。这是诸葛明预先安排的防范举措,既能防盗,更能防范心怀叵测之人。
但蔡中并不按常理出牌。他深知正面与诸葛明抗衡,难以撼动其地位,于是暗中派遣几个心腹,扮成流民混入工坊。这些人表面老实本分,实则心怀鬼胎,伺机煽风点火,企图挑起罢工,搞臭工坊名声。
罢工之日选得极为“巧妙”,恰在月末结算的前一天。此时,众人本就有些浮躁。
当日晨会上,一个叫王五的“新匠”突然站起,大声叫嚷:“我听说诸葛大人私吞账目,还把连弩箭偷运出去售卖!咱们辛苦制作的器械,都便宜了外人!”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有人随声附和,也有人心存疑虑。
一位年长的匠师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此事必须彻查!咱们不能稀里糊涂被人利用!”
诸葛明站在高台上,神色平静如水。他缓缓开口:“诸位若有疑问,尽管提出。我设立的签到簿和建议箱,并非形同虚设。”
随即,他命人取来火折子登记簿,逐页查看,对照王五等人前几日的行动轨迹,很快锁定了三个可疑之人。又从巡房工匠处获取证词,证明这几人夜里曾秘密商议如何扰乱工坊。
“证据在此。”诸葛明翻开记录册,一一指出,“这个王五,本是蔡府家仆,三天前混入工坊;那个赵六,曾因盗窃被逐出襄阳;而这个李七,更是蔡中的亲信旧部。”
王五脸色惨白如纸,冷汗首冒,仍妄图狡辩:“你……你这是污蔑!”
诸葛明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一封密信:“昨日中午,你在后面小巷与一男子交谈。那男子衣着普通,可仔细看他手腕处,金丝线绣纹清晰,那可是蔡府专用绣线。”
诸葛明的话如巨石落地,掷地有声。
王五顿时瘫倒在地,面无血色,哆哆嗦嗦地说道:“我……我交代!是蔡中指使我来捣乱的,他承诺只要搅黄工坊,就赏我一百金!”
周围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原来背后黑手是蔡家!”
“哼,不敢光明正大竞争,竟用如此卑劣手段!”
“我们定要继续支持诸葛大人,绝不能让蔡家得逞!”
诸葛明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缓缓扫过全场,说道:“今日之事,权当一场小考验。我欣慰地看到,大家心中自有公正,能够明辨是非。”
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接下来,我宣布一项新政策。凡在我工坊工作满一年者,其子女可免费进入匠户学堂读书,食宿费用皆由工坊承担。我别无所求,只盼孩子们能习得手艺,日后成为有用之才。”
话音刚落,全场沸腾,宛如开水翻滚。许多匠人热泪盈眶,纷纷跪地磕头。
“诸葛大人真是活菩萨啊!”
“我家孩子一首想读书,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我这辈子定在工坊好好干活,绝不辜负大人的恩情!”
士绅们也深受触动,不少原本犹豫不决的,当场追加投资,更有几家主动提出参与学堂修建。
在遥远的襄阳,蔡瑁收到密报,脸色铁青如铁。
此刻,在宜城,诸葛明站在工坊高处,俯瞰着忙碌的众人,眼神坚定。
夜晚,西周静谧无声,一封新的密信悄然送至书房。
诸葛明打开一看,短短两行字:“江陵的召唤令己到,蔡家想让你去汇报工作。”“徐庶留话:机会将至,务必小心行事。”
他轻轻合上信纸,目光凝视着地图上“江陵”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