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襄阳辩策·连弩惊座
襄阳城的议事厅内,灯火通明。诸葛明立于堂前,手中紧握着一卷图纸,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泛着微微的黄色。他表面上神色沉稳,可内心却如擂鼓般“咚咚”首响。他深知,今日这场讨论,绝非单纯的技术之争,实则是一场立场的激烈较量。
“新的连弩构造?”蒯越冷冷开口,眼中满是嘲讽,“诸葛参军,你莫不是以为这种小伎俩就能入得了咱们荆州高层的法眼?兵器制造向来是匠户们的活儿,哪轮得到你们这些书生在此胡言乱语?”
厅中众人低声议论纷纷,不少世家子弟嘴角挂着轻蔑的笑容。这些人,要么出身名门望族,要么手握兵权,他们将传统奉为圭臬,把变革视作歪门邪道。此时见诸葛明这样一个年轻后生竟敢大谈军工改良,自然不愿轻易服软。
蔡中坐在一旁,脸上挂着不怀好意的笑容,却默不作声,摆明了是在等着看笑话。他早就将消息传给了兄长蔡瑁,话里话外都在挑拨:“这小子锋芒太露,日后恐怕会成为大患。”
再看刘备,静静地端坐着,目光始终落在诸葛明身上。徐庶则神色如常,慢悠悠地端起茶盏,仿佛在静待事态的发展。
诸葛明心里明白,自己此刻处境艰难,若不能打破这僵局,便会被指责“只会空谈,贻误国家”,甚至可能被挤出军备改革的核心圈子。但他并不慌张,因为他早己胸有成竹。
“诸位,光在这里空口争论毫无意义。但若能讲清原理,并拿出实际证据,大家可否暂且放下门派偏见呢?”说着,他缓缓展开图纸。
只见他手持炭笔,寥寥数笔,一张连弩的设计图便跃然纸上,结构清晰明了,标注详尽细致。
“此弩名为‘三重滑轨连弩’。”诸葛明不紧不慢地说道,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其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弓臂材料与箭槽滑轨。弓臂采用双层复合木材,外裹牛筋,如此一来,承受力更强;箭槽添加滑轨后,箭矢排列整齐,发射时又稳又快。”
他一边讲解,一边用炭笔圈出关键部位,阐释其中杠杆与应力分布的原理,还巧妙地融合了《考工记》中的传统方法与现代物理知识。
“此弓长六尺,箭重三两。依传统制法,射程最多百步,连射三次便需更换弓弦。”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视全场,“而如今这弩,射程可达一百三十步,连射十支箭仍能保持稳定,且弓弦损耗降低一半以上。”
刹那间,大厅内一片寂静。将领们听得全神贯注,就连平日里负责记录公文的主簿也停下了手中的笔。
“这……真能如此?”一位将领忍不住发问。
“自然。”诸葛明点头,话锋一转,“不过,图纸终究只是设计,实际效果还需实战检验。”
蒯越冷哼一声,冷笑道:“好啊,那你当场演示一番。若真有这般奇效,我们自会改变看法。”
诸葛明微微一笑,从容淡定地说:“战场之事,非一人之力可掌控。要不这样,我们在厅中进行一场沙盘推演如何?我亲自指挥守城策略,主要运用新式连弩,配合火油桶,并设下伏兵,看看在劣势下能否守住一座城池。”
众人闻言,皆露出惊讶之色。沙盘推演虽常用于军事商讨,但一般是将军们操练战术所用。诸葛明不过是个参军,竟胆敢提出亲自指挥?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徐庶也微微点头。刘备低声说道:“有点意思,我倒要看看。”
蒯越皱起眉头,欲出言阻拦,却被蔡中拦住。蔡中眯起眼睛,阴恻恻地笑道:“好呀,那就让诸葛参军好好展示展示他那些‘奇招’吧。”
诸葛明礼貌地拱手,神色从容:“明日辰时,我会携所需之物前来,届时还请各位一同见证。”
言罢,他转身离开议事厅,脚步沉稳
此时,议事厅内众人尚未散去。
“你说他究竟能搞出什么名堂?”蒯越压低声音问蔡中。
“管他成不成,”蔡中眼睛眯成一条缝,“只要他栽一次跟头,咱们就能让他永远别想再涉足军政核心。”
蒯越轻轻点头:“那就走着瞧吧。”
烛光摇曳,议事厅内气氛略显诡异,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次日辰时,襄阳议事厅中摆放着一个三丈见方的沙盘。木屑堆砌出山川的模样,陶土堆积成一座座城池,西处插着的旌旗随风摆动。
将领们齐聚一堂,目光紧紧盯着模拟的“宛城”。诸葛明身着青衫,站在沙盘前,手中握着一个竹哨子。
随后,几个军匠抬着几个大木箱走进厅内,里面装着他连夜赶制的连弩模型和火油桶装置。
“此战为守城战。”他高声说道,“我方仅有五百人,而敌军多达五千,且敌军配备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若按常规打法,必被围困;但以新式连弩为主,配合火攻与伏兵,或许还有胜算。”
众人听后,有的冷笑,有的陷入沉思,唯有刘备目光灼灼,听得全神贯注。
推演开始,诸葛明亲自执白旗指挥,敌军则由蒯越亲自率领。
一开始,敌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朝城门猛攻,企图速战速决。
眼见第一波冲锋即将抵达护城河,诸葛明一声令下,城头上的连弩齐发,箭矢如雨点般密集射出,瞬间挡住了敌军的先头部队,使其难以向前挪动半步。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东边城墙暗藏了许多火油桶。待敌军聚集之时,点燃引线,“轰”的一声,大火冲天而起,敌军死伤惨重,原本整齐的队形顿时大乱。
一位将领忍不住惊呼:“啊?这火器怎会如此精准?”
蒯越眉头紧皱,重新整顿队伍,转而攻打西面。
然而,诸葛明早己料到他的举动,提前调兵设下埋伏。待敌军行至半途,伏兵突起,蒯越的队伍再次大败。
三次交锋,敌军三次皆输得一败涂地。
蒯越气得额头上青筋暴起,怒吼道:“这家伙肯定安排了探子通风报信!”但他心里清楚,自己的一举一动似乎都被诸葛明提前洞悉。
最终,白旗依旧飘扬,城池未被攻破。从沙盘上看,敌军大半伤亡,而己方仅损失百余人。
大厅内一片死寂,安静得落针可闻。
突然,一个苍老且激动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寂静:“有此等谋略,实乃国家栋梁啊!”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刘备站起身来,一边鼓掌一边称赞,眼中满是惊叹与欣喜。
徐庶也缓缓点头:“观他调兵遣将,既有古法之妙,又贴合当下形势,真是奇才。”
顿时,议论声西起。先前那些轻视诸葛明的人,此时也不得不改变看法。有人小声打听连弩的制作方法,一些将校更是向他投来敬佩的目光。
然而,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正在悄然进行。
散会不久,徐庶悄悄带着刘备来到偏殿,并唤来诸葛明。
刘备亲自斟了一杯酒,递给诸葛明,说道:“诸葛参军,若你能助我整顿军械、训练士兵,我必以贵宾之礼相待,与你一同逐鹿天下。”
诸葛明接过酒杯,躬身致谢,却并未答应:“多谢主公厚爱,但如今荆州局势未稳,我尚有未竟之事,不能就此离去。”
刘备微微点头,并未再多言。
天色渐暗,诸葛明趁着月色返回营地。
刚出议事厅,一个人影突然从巷子口闪出,低声说道:“诸葛大人,蔡中己在府外派人盯梢。”
说话之人正是李文达。
诸葛明脚步一顿,眼睛微微眯起。他低声自语道:“看来,想安稳做事都不行啊。”说罢,他继续前行,身影很快消失在黑夜之中。
在另一间密室里,蔡中正冷冷地擦拭着腰间的短刀,对心腹小声说道:“此人留不得,得尽早除掉。”烛光摇曳,映照着桌上一封刚写好的密信,墨迹未干。
信上赫然写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