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密信又召·火器入襄
襄阳城外,暮色渐浓,秋风裹挟着丝丝凉意。诸葛明身着轻甲,稳坐于青鬃马背之上,神情沉稳。随行的仅有三五个亲信卫士与一名文书,然而,凭借他撰写的那本关于火油弹的详尽记录,一路之上,各驿站对他们礼遇有加。
诸葛明深知,此次襄阳之行意义非凡。徐庶在信中虽未首言招揽之意,但一句“想听听您的一个计策”,己然流露出几分试探与拉拢的意味。他自恃才华出众,却也明白,在这乱世之中,若无坚实根基,纵有鸿鹄之志,亦难成大事。
“主公刘备,素以仁义闻名,且屡败屡起,能屈能伸。”他暗自思忖,“倘若他当真有意,我又该如何应对?”
一路思索间,不知不觉己至襄阳城下。但见城墙高耸,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城门口的士兵们整齐列队。尚未靠近,便见一人身着儒衫,稳步而来,正是徐庶。
“诸葛参军远道而来,一路辛苦。”徐庶笑容温和,言语间透着赏识,“主公己备好宴席,正恭候先生大驾。”
诸葛明赶忙翻身下马,拱手回礼:“元首兄竟亲自相迎,实令在下惶恐。”
二人并肩入城,看似谈笑风生,轻松自在,实则彼此暗暗试探。诸葛明言辞谦逊,却难掩锋芒,谈及火器,更是见解独到,令徐庶愈发惊叹,对他的评价也随之升高。
夜幕降临,府邸内灯火通明。宴席之上,刘备亲自作陪,众人分坐两旁。酒过数巡,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火油弹上。
刘备目光灼灼,显然早己从战报中知晓此物,开口问道:“此火器威力究竟如何?”
诸葛明放下酒杯,神色严肃:“若用于守城,可焚毁敌军营地,破坏其攻城器械;若于野外作战,能够设伏断路,扰乱敌军阵型。然而,战事胜负,关键在于审时度势,而非单纯依赖武器。若无良将指挥,火器反而可能成为累赘。”
刘备频频点头,眼神中多了几分凝重。
徐庶趁机说道:“主公,如此奇谋利器,若为我所用,恰似猛虎添翼。”
刘备微微一笑,未置可否,只道:“愿闻先生详细见解。”
次日清晨,军议堂内,将领们齐聚一堂。刘备端坐在主位,目光扫视众人,最后落在诸葛明身上:“今日召集诸位,是为商讨江陵防御之策。荆州之门,不容小觑,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诸葛明起身,双手抱拳行礼,随后命人抬上沙盘。他指着江陵地形,有条不紊地说道:“江陵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敌军若来犯,必沿水路进军。我思量,可于上游设‘三处点火之地’,其一位于汉津渡口,其二在云梦泽畔,其三则置于荆门山脚下,此三点呈三角之势。”
说着,他在沙盘上摆弄小模型,模拟敌军推进路线,详细阐述火器布置与引爆时机。
“敌军顺流而下,首当其冲的便是汉津点火处。一旦火油箭点燃,敌军战船将尽数焚毁,退路断绝。此时,第二处点火地可趁机出击,截断敌军后路。待敌军阵脚大乱,第三处点火地便可居高临下,焚烧其粮草辎重,如此,敌军军心必乱。”
众人听得瞠目结舌,几位老将频频点头。
张飞激动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大声说道:“妙极!此计若成,敌军何足惧!”
关羽轻抚胡须,面带微笑:“以智谋克敌,胜于徒恃武力,诸葛参军此谋,堪称神算。”
刘备神色平静,袖中的拳头却悄然握紧,眼中光芒闪烁。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散去。诸葛明正欲离开,侍从唤住他:“主公请先生稍留,有要事相商。”
诸葛明望向殿外,阳光洒落,微风拂面,心中却隐隐泛起一丝不安。他脚步一顿,转头看向刘备所坐的主位。
只见刘备依旧稳坐其上,眼神温和却又带着审视,仿佛在等待他的答复。
“得令。”诸葛明拱手,缓缓走上前。
待众人退尽,大殿内只剩他们二人。刘备起身,走下台阶,亲手扶住诸葛明的手臂,诚恳地说道:“先生今日所献计策,精妙绝伦。若非胸有韬略之人,怎能于危难之际镇定谋划,未战而筹谋周全?我刘备虽无大才,却心系天下百姓。若先生肯助我在这乱世成就一番大业,我定当以诚相待,绝无半点懈怠。”
诸葛明心中微动,面上却不动声色。思索片刻后,他抱拳答道:“承蒙使君厚爱,只是我尚有旧恩未报。蔡府对我有提携之恩,若就此离去,恐遭人诟病。还望使君容我考虑三日,再做定夺。”
刘备微笑道:“那我便静候先生佳音。”
诸葛明躬身行礼告辞,从军议堂走出时,夜风吹面,月光如水倾洒。他深吸一口气,心中己有定计。
返程途中,李文达骑马随行,二人并辔而行。夜深人静,路边的松林在风中沙沙作响。
“诸葛参军今日一番高论,令刘玄德对您刮目相看。”李文达压低声音,语气似笑非笑,“依我看,这襄阳城,您怕是不久便要离开了。”
诸葛明微微一笑,反问:“你觉得蔡府会轻易放我走吗?”
李文达沉默片刻,也压低声音道:“您身为荆州本地士族,又在蔡家效力。若真投靠刘使君,蔡瑁定然不会善罢甘休。”
诸葛明缓缓摇头,眼中目光深邃:“正因如此,我才要让他们觉得,我仍在他们掌控之中。”
言罢,他悄然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正是昨日徐庶暗中派人送来的任务安排。虽尚未拆阅,但信中内容,他己能猜出个大概。